“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男子拍着桌子质问:咱买机票车票要实名,办电话卡

文武互娱 2025-10-24 07:00:22

“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男子拍着桌子质问:咱买机票车票要实名,办电话卡要刷脸,咋电信诈骗的虚拟号就查不到实名? ​​这事儿得掰扯清楚。咱用的手机号是三大运营商的实体卡,2013年就强制实名,刷身份证拍人脸,一步都不能少,出了事能溯源。 ​​虚拟号完全是另一套路。没有实体卡,多是虚拟运营商在线上卖,填个身份证号就办,甚至不用人脸验证,骗子轻松钻空子。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监管漏洞早已不是新鲜事,却迟迟没能补上。工信部今年6月就明确要求从严整治虚拟运营商涉诈问题,可到现在仍有平台在钻空子。去年浙江岱山警方破获的一起诈骗案里,团伙就是靠购买全国各地的虚拟号,伪装成工商部门人员定向行骗,全国500多个商户中招,涉案金额近18万元。受害者之所以轻易上当,正是因为虚拟号显示的归属地和方言降低了他们的防备心。 问题的关键在于虚拟号的监管链条存在明显断层。虚拟运营商大多从三大基础运营商那里承包网络使用权,再转手卖给用户,这种层层代理的模式让责任边界变得模糊。有些小型虚拟运营商为了抢占市场,故意简化审核流程,甚至默许“一证多号”“批量开卡”的情况。更离谱的是,部分平台连身份证核验都流于形式,骗子用买来的身份信息就能轻松注册,后续即便涉案,也很难追溯到真实使用者。 技术漏洞更是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借助VoIP技术和GoIP设备,骗子能随意篡改来电显示,把境外号码伪装成国内固话或官方号码,溯源难度极大。湖南今年前8个月拦截的321万余次涉诈电话中,近六成来自这类伪装虚拟号。更讽刺的是,正规用户用实体卡接个境外电话都会收到反诈提醒,可骗子用虚拟号实施精准诈骗时,预警系统却常常反应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整治已经开始显现效果。阿里旗下运营了11年的“阿里小号”今年4月因运营商管控要求正式下线,市面上剩余的虚拟号服务也纷纷提高了注册门槛,要求实名认证与主号归属地匹配。临沂等城市还建立了公安与运营商的数据共享机制,将违规用户列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后续办理通信业务。国家推出的“网络身份证”试点应用,也有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实名核验与隐私保护的矛盾。 但要彻底堵住漏洞,光靠阶段性整治远远不够。虚拟运营商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扛起社会责任,把人脸核验、动态巡查等措施落到实处。监管部门也该加强跨区域协作,对违规平台加大处罚力度,让“低成本违法”变成“高代价风险”。毕竟,14亿人的通信安全,容不得任何环节的松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文武互娱

文武互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