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院宣布!
10月23日,美国参议院于当地时间10月22日第12次否决了共和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这意味着联邦政府的“停摆”僵局仍在持续,未能看到尽头。
美国政府停摆的“老规矩”始于1976年的《反资金不足法》,简单说,国会没在财年结束前批钱,非核心部门就得“关门大吉”。
历史数据显示,自1976年以来,美国已“停摆”22次,最长的一次持续了35天,但这次情况特殊,共和党虽在参议院占53席,却过不了60票的“终止辩论门槛”。
民主党则咬死“不谈医疗政策就不批钱”,两边硬生生把财政问题变成了“为反对而反对”的拉锯战。
停摆可不是“政府放假”这么简单,据测算,每停摆一周,美国GDP就得掉0.15-0.2个百分点,这次停摆已导致75万联邦雇员“停薪休假”,国家公园400多处景点服务受限,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平均延误41分钟。
更麻烦的是,联邦食品券项目11月可能“断粮”,直接影响数千万低收入家庭,全球市场也跟着“抖三抖”,黄金价格上涨,欧盟估算停摆超8周将损失160亿欧元,这哪是财政问题,分明是经济“多米诺骨牌”。
美国政治的“极化”早不是新鲜事,但这次把“否决政治”推向了极端,参议院60票门槛原本是防止少数派“搅局”的保险栓,现在却成了党争的“武器”。
共和党想搞个“干净拨款”避免停摆,民主党偏要塞进医疗条款,两边策略对立背后,其实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权力对决”。
这种“府院之斗”早不是建国者设想的“制衡性冲突”,罗马共和国的经验告诉咱,适度冲突能促进公共利益,但极端化只会变成利益集团“捞好处”的工具。
想跳出这个“死循环”,得从制度和文化两头下手,短期看,可以扩大预算和解程序,打破60票门槛,长期得改革选举制度,减少“少数票总统”,缓解政治极化。
但更重要的是,得重塑“公共事务”的理念,就像西塞罗说的,共和国是“人民的公共事业”,得超越党派利益,回归服务人民的初心。
美国这轮停摆危机,本质是民主制度的“自毁程序”,当预算法案变成政治角斗场,当60票门槛从“保护少数派”变成“党争工具”,当“反对”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种制度设计早就跑偏了。
历史证明,适度冲突能促进民主,但极端化只会搞垮治理效能,美国需要的是超越党争的预算协商机制,比如设立跨党派委员会,搞公开透明的谈判。
更根本的是重塑政治伦理,把“服务人民”放第一位,而不是“击败对手”,否则,这种“自我伤害式民主”不仅动摇美国治理能力,还会让全球对美国的信心“掉链子”,最后伤的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