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想当初,印度为了把苹果拉过来,那姿态放得极低。2025年初刚扔出2300亿卢比(差不多196亿人民币)的补贴,没俩月又追加27亿美元激励,连关税都给降了,嘴里喊着“印度制造”,手把优惠政策往苹果眼前递。 苹果也确实动了心,毕竟总想着降成本、躲贸易麻烦,从2022年开始就陆续把8条核心产线往印度挪,富士康、塔塔跟着砸了50多亿美元建了五家工厂,到2025年印度造的iPhone都占全球25%了,连iPhone 17全系都能在印度首发,怎么看都像是“双赢”的好苗头。 可谁能想到,印度这是先给甜枣再挥巴掌。等苹果和代工厂的钱都砸进去、产能也跑起来了,突然搬出1961年《所得税法》里的“业务关联”条款,就因为苹果把自己买的高端生产设备交给代工厂用,哪怕设备所有权还在苹果手里,也被认定成“对工厂有实际控制权”,得按全球利润缴税。 要知道苹果2024财年全球营收3830亿美元,印度市场占比还不到2%,这一缴相当于白给印度打工好几年,保守算都得掏数十亿美元额外税款,这不就是明摆着“你进来了就别想轻易脱身”? 而且,这招根本不是印度临时想的,早有先例。2017年F1赛事就因为控制赛道,被印度按同一条款薅了税,现在直接把老方子挪到苹果身上,合着这1961年的法律是专门留着宰外资的“传家宝”?之前喊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给的补贴,原来都是勾着苹果往里跳的诱饵,等鱼上钩了就收网,这算盘打得,隔着印度洋都能听见响。 更坑的是,苹果本来想沾印度劳动力便宜的光,结果反而跳进了成本陷阱。印度工人工资是低,但供应链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塔塔造iPhone外壳,良品率连50%都不到,而郑州富士康那边早稳定在98%以上; 更要命的是,印度工业中间品的进口依赖度超过30%,70%的手机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物流费加关税算下来,综合成本比在中国制造高了30%。苹果本来想省点钱,结果成了交智商税,连富士康都扛不住了,本来计划投资190亿美元建厂,算来算去发现不划算,直接终止了项目。 再说印度这政策,从来就没个准头。前脚给补贴说“欢迎来投资”,后脚就加税说“你得按我的规矩来”;对短线投资加收15%的“离境税”,却对高端制造业减税,明摆着是“挑肥拣瘦”,而苹果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不在印度的“重点保护”名单里。 其实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坑外资了:沃达丰2007年买个印度资产,被追着缴20亿美金税,官司打了13年才了结;德国大众因为“零部件分批进口”,直接被开14亿美金罚单,可这模式2011年就过了印度政府许可的;韩国起亚也没逃过,近1.7亿美金税单说罚就罚,合着印度的税收政策是橡皮筋,想松就松想紧就紧? 苹果当然也没坐以待毙,一边找印度政府游说,说设备所有权不算“业务关联”,要求改税法,还让印度移动与电子协会递了机密建议书;一边偷偷评估把部分产能挪到越南、印尼。越南劳动力比印度更便宜,供应链也顺得多,印尼有镍矿,跟新能源还搭得上边,真要是“用脚投票”,印度这“制造业梦”怕是要碎一半。可即便这样,苹果也很难全身而退,毕竟8条产线的机器、建好的厂房都是真金白银,想撤也得割块肉。 说到底,印度这波操作就是反全球化的糊涂账,想当“世界工厂”,又不想守规矩,先哄进来再宰割,谁还敢真心跟你合作?苹果要是真撤了,下一个敢来的外资怕是得打个问号。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个提醒:产业链优势不能只靠规模,得靠技术壁垒和稳定政策守着,像华为、大疆那样攥紧核心技术,才不怕别人耍花样。 至于印度,还是先学学怎么当个讲信用的“东道主”吧。别以为拿着几十年前的老法律就能薅到羊毛,真把外资都逼走了,最后只剩一堆空厂房,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毕竟现在的全球化不是“一锤子买卖”,想靠“杀猪盘”长久发展,根本不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