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买电话卡更需要实名认证,我就想问问各大运营商,电信诈骗的虚拟号码为什么就查不到他们的实名呢?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啥大家反应这么大?因为不少人都被电信诈骗坑过,或者身边有亲友遭遇过。 就说之前有两位老人,就因为接到一通伪装成本地号码的“社保中心”来电,对方说得有模有样,还能准确报出老人的身份证号,老人没多想,毕生积攒的两万块养老金,就这么被骗走了。 更气人的是,钱一到骗子手里,立马就被分散转移了,想追回来比登天还难,老人急得吃不下睡不着,看着都让人心疼。 其实虚拟号码这东西,本来是个好发明。它不用实体手机卡,靠网络技术就能打电话,初衷是帮大家在临时用号的时候保护隐私,比如网购留联系方式、注册一些不常用的账号,相当于给个人信息加了层“数字面具”,挺方便的。 可没想到,技术这把双刃剑,到了坏人手里就变了味,这“数字面具”直接成了骗子的“隐身衣”。 虚拟号码能随时换,还难追踪,简直就是为电信诈骗量身打造的工具,骗子拿着它到处行骗,让人防不胜防。 咱们现在早就进入“凡事皆实名”的时代了。从2013年开始,手机号就得实名制,现在去办张普通电话卡,不光要带身份证,还得对着摄像头眨眼睛、做动作,确认是本人才能办。 买机票、火车票更不用说,没有身份证根本买不了,哪怕是坐个长途汽车,都得实名登记。 可让人想不通的是,一边是对咱们守法老百姓越来越严的管控,另一边用虚拟号行骗的案子却越来越多,这反差也太大了。 这种反差让大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满是不公和失望,感觉那道本该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墙”,到处都是窟窿。 有时候运营商会说,监管虚拟号太难了,涉及的部门多,流程复杂。可“难”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啊,毕竟这关系到14亿人的财产安全。 说到底,还是咱们的法规和监管手段,没跟上技术钻空子的速度,才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更让人害怕的是,虚拟号诈骗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上游有人专门搞信息盗窃,用钓鱼网站、恶意软件偷别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甚至还设“兼职陷阱”骗大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脸数据去注册账号,成了骗子的“帮凶”。 中游呢,一些只认钱不管别的虚拟运营商,还有监管松散的云平台,就成了这些诈骗号码的“批发市场”,只要给钱,就能拿到大量虚拟号。 等这些号码到了下游骗子手里,他们再用技术手段伪装成银行、社保中心、快递公司的号码,拨给一个个毫无防备的人。这条链条不断给诈骗“供血”,多少家庭的安宁,都被这些骗子毁了。 那位男子在营业厅的质问,不只是愤怒的宣泄,更像是改变的开始。要解决虚拟号诈骗的问题,光喊口号没用,必须从根上动手。 首先法律得赶紧完善,把责任一条条明确下来,不管是运营商还是平台,谁家的号码出了问题,谁就得承担责任,不能再互相推诿。 技术上也得升级,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盯着那些异常的虚拟号,一旦发现不对劲就及时拦截。 而且运营商、公安、通信管理部门也不能再各管各的,得联手建立一个能快速溯源的追责体系,骗子不管用多少层虚拟号伪装,都能顺着线索查到人。 咱们不是要把虚拟号这个工具彻底消灭,毕竟它在保护隐私方面有作用,而是要拆掉那些让犯罪藏身的“围墙”,让技术回归保护民众的本意。 只有当制度的阳光能照进虚拟世界,让每个号码背后的人都清清楚楚,14亿人的安全感,才算真正落了地。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
栗頿聊
2025-10-23 15:46: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