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白宫发言人上演对骂闹剧   2025年10月22日,两任白宫发言人的隔空对骂

波览历史 2025-10-23 09:54:33

两任白宫发言人上演对骂闹剧   2025年10月22日,两任白宫发言人的隔空对骂刷爆美国舆论场。前发言人卡琳·让-皮埃尔在《The View》节目里用“令人厌恶”评价现任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不到两小时,卡罗琳·莱维特就在福克斯新闻回怼,称对方是“政治掩盖事件的共犯”。   这场看似针尖对麦芒的冲突,从来不是私人恩怨,而是美国政治机器运转失灵的具象化表现。   皮埃尔,这位美国史上首位黑人女性、首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白宫发言人,上半年刚退出民主党转为独立人士,眼下正带着新书密集跑宣传。   她批评卡罗琳的两个由头:将民主党选民与“哈马斯恐怖分子”绑定,用“你妈的”玩笑搪塞记者提问,恰好踩中了舆论痛点。   但熟悉美国政治宣传套路的人都清楚,这更像一场精准的流量策划。出版行业的潜规则是,   政治人物的争议言论能让新书首周销量提升三成以上,而她同期密集登陆四档热门节目,每一场都绕不开对现任政府的批评,话题热度与新书销量形成了完美的互相助推。   值得琢磨的是她使用的“令人厌恶”这个词。这个词在美国政治语境里分量极重,2016年希拉里·克林顿用它形容特朗普支持者,直接激化了选情。   皮埃尔特意选用这个词,显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想借用历史符号唤醒公众对“党派分裂”的敏感认知,从而把自己塑造成“制度体面的捍卫者”。   但这种姿态与其任内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她在拜登政府任职时,就曾因多次回避关键问题遭媒体诟病,比如对拜登竞选资金争议的回应,被《华盛顿邮报》评为“年度最模糊表态”,那时她可没少用“官腔”回避实质问题。   我们在看看卡罗琳,这位27岁的美国最年轻白宫发言人,用机关枪般的语速在镜头前指责皮埃尔“每天站在讲台上撒谎”,还抛出“煤气灯效应”这个心理学词汇,暗指对方伙同拜登团队欺骗公众。   她的攻击精准且致命,直接瞄准了皮埃尔新书里的漏洞,她的书中坚称“未发现拜登认知衰退”。   但现实是83岁的拜登刚在10月20日结束前列腺癌放疗,此前癌细胞已扩散到骨骼,公开露面时需搀扶行走,额头皮肤癌手术的疤痕清晰可见。   这种“言论与现实的反差”,让她的反击迅速在特朗普支持者中传开,成了新的攻击口号。   两人的话语风格背后,藏着美国政治传播的深层逻辑。卡琳·让-皮埃尔的温和克制,曾被拜登团队当作“稳定力量”的象征,她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多元包容的政治符号意义。   而卡罗琳·莱维特的尖锐攻击性,则是特朗普阵营“反精英主义”策略的延续,短句、讽刺、情绪爆发点,每一处都精准契合了其核心支持者的偏好。   在当下碎片化的舆论环境中,后者显然更易获得关注,但这种关注的代价,是政治话语的进一步极化。   这场骂战更暴露了美国政治中对女性发言人的双重标准。卡罗琳的“毒舌”被支持者赞为“坚强果断”,却被主流媒体批为“咄咄逼人”。   皮埃尔的克制赢得了部分尊重,却也被诟病“过于官腔”。女性发言人似乎永远被困在“表现力”与“得体”的矛盾中,既要展现力量,又不能被贴上“情绪化”的标签。   但在这场冲突里,两人都打破了传统框架,一个用道德话语构建优势,一个用情绪共鸣占据高地,本质上都是在男性主导的政治场域里,用各自的方式争夺话语权。   这种对抗之所以能引发全民热议,根源在于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早已崩塌。最新民调显示,只有4%的美国人对国会运转有“很大”信心,一半人几乎没有信心。   两党把诸多议题都变成了拉锯战,就连政府拨款这样的日常事务都能引发停摆,民众早已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内耗。   而两任发言人的对骂,不过是把这种内耗从国会山延伸到了电视屏幕上,让人们看到即便执掌过“最有权势发言人职位”的人,也在放弃理性沟通,转而选择互相攻击。   网友的评论戳破了这场闹剧的本质:“一个为卖书造势,一个为老板表忠心,没人真为美国人民说话。”   这话没错,卡琳·让-皮埃尔需要争议带火新书,卡罗琳·莱维特需要通过反击巩固地位,两人都是政治游戏里的棋子。   当白宫发言人这个本应传递真实信息的岗位,变成了阵营喉舌和流量工具,受损的终究是公众的知情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