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荷兰那边的出口规矩,这一下把不少靠进口设备过日子的中国企业打了个措手不及。 之前还只卡着7纳米及以下的制程不让出口,这回直接把口子缩到14纳米了,连咱们常用的高端DUV光刻机都被列进禁运名单里,更麻烦的是,以后每笔设备订单的审批时间硬生生拉到3个月。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在外部压力下盯着中国半导体产业“下绊子”,毕竟荷兰半导体设备出口里,中国市场常年占着15%以上的份额,高端设备更是咱们产业链里缺不了的东西。 可谁都没料到,格力电器半点没犹豫,这边刚看到荷兰政府的管制通知,那边就把之前订的30台ASML设备给退了。 要知道这批设备是给格力旗下零边界集成电路厂准备的,厂里本来就等着用它生产28纳米制程的碳化硅芯片——这种芯片可是新能源汽车功率模块的“心脏”,耽误一天都可能影响后续生产。 但格力采购团队一点没慌,十天内就联系上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也就两周时间,直接敲定了21.8亿元的国产设备合同,里面不光有氧化炉,连芯片生产核心的蚀刻机都包含了。 外行看着可能觉得这是“临时换辙”,但内行都清楚,这背后全是早就攒好的技术底气。 北方华创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2024年就把氧化炉的国产化难题给啃下来了,手里的相关专利都超过8000件,去年一年光12英寸立式炉就批量交了500台,撑28纳米制程的生产完全没问题。 中电科48所更实在,他们的立式氧化炉早就在中芯国际的产线上跑了好久,客户提起都说“用着稳、不费事”,尤其是做碳化硅外延工艺的时候,设备的缺陷密度比进口的还强点。 其实格力从2023年初零边界工厂建好就没闲着,偷偷拿国产设备做测试,参数调了一遍又一遍,良率比了一次又一次,两家厂商的设备到底行不行,格力心里门儿清。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交货速度,以前买进口设备,从下单到装好用上,半年都算快的,中间还得跟报关打交道,等外国工程师来调试,动不动就卡壳。可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直接把交货时间提前了四个月。 这可不是临时赶工赶出来的,北方华创当时直接把给其他订单留的产能全调过来了,甚至清了些库存给生产线腾地方; 中电科48所的武汉研发基地去年加了三次产,每个月能造的设备从6台涨到20台,早就有能力快速交货了。 设备一运到格力工厂,国产工程师当天就到厂调试,说话没障碍,有问题俩小时内就有人响应,哪像等国外工程师,有时候等几周甚至一个月都见不着人,效率差太多了。 要说最关键的,还是设备的性能能不能达标——格力的碳化硅芯片厂要供汽车级芯片,对设备要求本来就严。 可这批国产设备一开机就拿出了真本事:第一炉芯片的良率就超过92%,厚度均匀性控制得特别好,误差没超过1%,温控精度和运行稳定性也全达标,跟之前用的进口设备比一点不差。 更让人惊喜的是成本,用了国产设备后,芯片生产的成本直接降了四成,连1200V车规级芯片的良率都飙到了78%。 这效果一出来,连德国的汽车厂商都主动找来买功率模块,反倒让中国的车用芯片对欧洲一直保持着顺差。 这事儿往深了说,荷兰的管制反倒成了国产设备的“试金石”。 要知道ASML造光刻机,里面17公斤的稀土全得从中国买,连高纯氟石这种关键材料,九成也来自中国——产业链上的依赖从来都是双向的,不是只有中国需要他们。 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能接住这么大的订单,靠的是一年又一年砸钱搞研发:北方华创在氧化设备这块,中标率已经到了63%;中电科48所的设备也早就通过了中芯国际的量产测试。 而格力这种下游企业敢“第一个吃螃蟹”,提前把国产设备的测试、认证都做足了,才让这次替代这么干脆。 再看荷兰那边的情况,政策刚出来,ASML的股价就跌了8.2个百分点——要知道2024年ASML的营收里,中国市场占了28%,其中DUV设备的销量更是靠中国市场撑着,接近九成的份额都在这,丢了这块市场谁也扛不住。 荷兰半导体设备协会很快就出来说话,希望政府重新评估这个政策,毕竟荷兰国内12万半导体行业的工作岗位里,有两成都是靠跟中国做贸易才有的。 没隔多久,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就软了口风,说要“重新看看14纳米制程设备的管制标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扛不住国内企业的压力了。 其实格力这波操作,哪儿是简单把订单从国外转到国内啊,根本就是给国产半导体设备产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2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