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为什么毛主席的名字刻在百姓心坎上? 大家好!去年夏天去西藏旅游,在日

檀郎 2025-10-22 15:29:26

在西藏,为什么毛主席的名字刻在百姓心坎上? 大家好!去年夏天去西藏旅游,在日喀则的一个村庄里,78岁的藏族老人卓玛拉着我的手,指着家里堂屋墙上挂着的毛主席画像说:“这是我们家的‘守护神’,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西藏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情感,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岁月里、融在生活中的真切感恩——因为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真真切切把百万农奴从封建农奴制的深渊里拉了出来,让他们第一次挺直腰杆做了主人。 要理解这份感情,得先回望西藏过去的黑暗。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这里实行的是延续了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占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占有全部土地和生产资料,农奴和奴隶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被当作“会说话的牲口”随意买卖、打骂。我在西藏博物馆里见过一张老照片:农奴次仁因为没交够地租,被农奴主打断了双腿,蜷缩在雪地里奄奄一息;还有记载显示,当时西藏的婴儿死亡率超过50%,农奴平均寿命不到35岁,而农奴主却能肆意挥霍,用农奴的血汗钱过着奢靡生活。那时候的西藏,是一座没有阳光的牢笼。 是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亲手打破了这座牢笼。1951年,毛主席亲自部署西藏和平解放,明确要求“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解放军带着药品、粮食走进雪域高原,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老百姓修公路、建医院、办学校。1959年,在毛主席的决策下,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分得了土地、牲畜,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卓玛老人回忆说,她12岁那年,跟着乡亲们去领土地证书,村干部念到她名字的时候,她捧着红本本哭了半天——“以前连饭都吃不饱,哪敢想自己能有土地啊,这都是毛主席给的!” 从那以后,西藏的天彻底变了。在毛主席“人民公社好”的指引下,西藏建起了第一个农场、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条公路;医疗队翻山越岭给牧民看病,很多孩子第一次接种疫苗,死亡率大幅下降;学校里传来藏汉双语的读书声,农奴的孩子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我在林芝采访时,遇到过一位退休教师平措,他是西藏民主改革后的第一批小学生,现在家里三代人出了5个老师。他说:“毛主席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可对我们来说,教育就是让我们从‘睁眼瞎’变成有文化的人,能看懂报纸、能写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最大的恩情。” 现在的西藏,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GDP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300多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2万公里,青藏铁路、拉林铁路让雪域不再遥远,每个县都有医院、每个乡都有卫生院,人均寿命提高到72.19岁。但不管生活变得多好,西藏百姓对毛主席的感恩从来没变过——很多人家的堂屋依然挂着毛主席画像,逢年过节会献上哈达;拉萨的八廓街上,总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指着毛主席的雕像讲述过去的故事;就连年轻人的手机里,也会存着毛主席的照片,他们说“这是爷爷辈传下来的念想,不能忘”。 有人问,为什么西藏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情这么深?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给了他们最珍贵的东西——自由、尊严和希望。那些说毛主席不好的人,要么是忘了历史,要么是故意歪曲,他们看不到百万农奴翻身时的眼泪,看不到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巨变,自然也不懂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感恩。对西藏人民来说,守护这份感情,不是“围攻”谁,而是守护自己的历史、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从西藏回来后,我更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毛主席对西藏人民的恩情,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写在雪山草原上、留在百姓心坎里的真实历史。你身边有没有关于感恩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下期见。

0 阅读:37
檀郎

檀郎

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