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643年时,魏征病危,唐太宗李世民带着9岁的女儿来探望,看着魏征奄奄一息

千浅挽星星 2025-10-21 17:43:30

[微风]643年时,魏征病危,唐太宗李世民带着9岁的女儿来探望,看着魏征奄奄一息,李世民突然随手指了旁边40岁的年轻人说:“你放心去吧,我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新城公主是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嫡幼女,母亲在她年幼时便已离世,此后一直由父亲太宗亲自抚养,这份特殊的关爱让她在八岁时获封“衡山郡公主”的封号,直接打破了唐代“不得以山川县郡为封”的旧例。   唐代初期的公主,通常要到出嫁时才会获得食邑作为嫁妆,而新城公主却提前拥有了这项待遇,她的哥哥唐高宗即位后,在她出嫁前又将她晋封为“新城长公主”,食邑增加到五千户。   这些超出常规的封赏,与其说是父亲和哥哥的亲情体现,不如说是皇权意志的延续,她人生的第一段婚约,就是在这样的皇权意志下被安排的。   公元643年,为了安慰病危的重要大臣魏征,唐太宗带着9岁的新城公主来到魏征病榻前,当场将女儿许配给魏征40岁的儿子魏叔玉。   魏征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挣扎着想起身谢恩却没有力气,不久后就去世了,这桩婚事自始至终都是君主对臣子的一种政治慰问,没有人过问新城公主本人的意愿。   而皇权的反复无常很快就让这桩婚事作废了,魏征去世后,因为他之前举荐的侯君集等人参与了太子谋反案,唐太宗开始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又听说魏征曾把自己的谏言副本交给史官,唐太宗更是愤怒,认为魏征是在沽名钓誉。盛怒之下,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同时解除了新城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   尽管征讨高句丽失败后,太宗追悔莫及,为魏征重立墓碑,但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却再也无人提起,她的幸福在皇权的喜怒之间被轻易地给予,又被轻易地收回。   公元649年,太宗在临终前,为女儿安排了第二段婚姻,对象是亡妻家族的长孙诠,按辈分是公主的堂舅,比她还小两岁。   唐太宗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出于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与重臣长孙无忌的政治联盟,为了提高长孙诠家族的地位,唐太宗还特意提拔长孙诠的父亲担任岐州刺史。   这场婚礼因为唐太宗去世而推迟,等到守孝期满后,由兄长高宗李治主持,举办得十分风光,婚后新城公主与长孙诠夫妻关系很好,生活一度非常美满。   然而,皇权内部的斗争再次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长孙无忌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权而遭到政治清算,整个长孙家族都受到牵连。   公元659年,长孙诠被强行与新城公主离婚,流放之后就被地方官假传圣旨杀害了,当时25岁的新城公主就此成了寡妇。   兄长高宗曾试图用权力去弥补妹妹的创伤,结果却造成了更深的悲剧,他为孀居的公主安排了第三段婚姻,对象是世家子弟韦正矩。   为了让韦家配得上公主,高宗在一天之内就将韦正矩从小吏火速提拔为朝廷高官,这种强行撮合的婚姻并未带来幸福,公主因始终思念前夫,终日郁郁寡欢。   史书记载,韦正矩对公主“遇主不以礼”,可能存在虐待行为,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年仅二十九岁的公主突然去世。   高宗得知后非常愤怒,认定是韦正矩害死了公主,下令让三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联合审理此案,最终将韦正矩处死,他的家族也遭到流放,这场以关爱为名的复仇,是皇权又一次粗暴的干预,却再也无法挽回新城公主的生命。    参考文献: 苗庭宽著,邢台历史大事件,河北美术出版社,

0 阅读:55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