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立马把手枪上交,谁知,下一刻就被抓了起来! “号外号外!佐周老贼今已死,冀东男儿屠鬼来!”只见滦县街道上人群熙攘,都在哄抢报童手中的纸张。就在前天,这片日占区还是一片哀嚎;而如今,却因一名英雄的出现升起希望。 英雄名为高志远,生于滦县一户富足人家。时值乱年,高父早早地聘了猎户,传授儿子自保的本事。却不曾想这无意之举,竟为抗日战争培育出了一员大将。 15岁那年,高志远便诸武精通,刀剑枪棍舞得虎虎生风,枪法更是如神。无论狡兔鸟雀,只要被他盯上便难逃一死,而在不久后,高志远便把枪口对准日军。 自日本发动战争不久,不少国土沦陷。高志远不顾父亲“自保”建议,选择变卖家产组建抗军。然而在大汉奸刘佐周施威下,当地百姓虽有心卫国,却怕后方失火,抗军一事就此耽搁。 高志远这才明白:若不除掉刘佐周,冀东男儿便不敢从军,于是趁夜色潜入刘府。一声沉闷枪响后,舞女尖叫连连。数十名卫兵蜂拥而至,最后却只瞥见一道黑影。 很快,大汉奸之死轰动华北,日伪羞愤之下全力搜查凶手,终于锁定高志远,以十万大洋悬赏他的项上人头。可他们不知道,高志远这一枪震动的不仅是日伪怒火,还有冀东男儿的报国之心。 “爹娘珍重,儿子要参军卫国,守住高司令。”这一幕在万家烛火下重复,短短几日后,数万名抗军云集。冀东抗日军就此成立,舍命与敌人相搏。在众人牺牲下,原被蚕食的国土逐渐收回。 此时八路军得知消息,密电高志远里应外合,打了日军个措手不及,成功收复大片失地。日军恼羞成怒下调集重兵围剿,致使我军十不存一。为保抗日火种,我军决定转向平西。 转移之路堪称朝不保夕。一路上,日军围追堵截,将士们无暇补给,干粮没几日就见了底。高志远带人冒死上山采果打猎,将食物分给伤员,自己则以枯树皮和雪水充饥。 这一幕,令时任晋察冀军委的邓华、及挺近军司令宋时轮,肃然起敬。可此时歃血为盟的三人没想到,不久后高志远就会死于非命。 原来冀东子弟兵思乡归切,高志远便多次提议杀回冀东。可彼时冀东沦陷,哪有回去送命的道理?军内自然否决,更是起了疑心,认为高志远有通敌之嫌,准备率部投靠敌军。 高志远见行不通,只好联系北洋旧将吴佩孚协助转移——而这正是他的死因。彼时吴佩孚与日军虚与委蛇,在旁人眼中与投敌无疑。当这封电报被我军拦截后,高志远便有了投敌叛国的嫌疑。 萧司令连夜召开会议,点名所有高层出席。高志远刚到门口,就见他笑意盈盈,“配枪不错。”见状,高志远主动交枪,没想到两名卫兵瞬间冲上前,将他押往了别处。 宋时轮、邓华惊觉这是场鸿门宴,当即拍案而起:“说我投敌都行,唯独高司令不会!”可其余将领心存疑虑,思索再三后,均投了处决。 次日一早,枪响回荡在山涧。数千冀东子弟兵摇旗哭冤,陆续离队而去;宋、邓二人则申请调离,去往别方。 在后来,吴佩孚被日军暗刺的消息传出,虽还了高志远的清白,却无法让司令重再。这次教训成了冀东永远的遗憾,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遗憾早就是常态。 信息来源: 澎湃网 | 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 文 | 秦玖 编辑 | 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