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22岁战士误闯入一个山洞,他发现里面竟都是女人,然而就在战士摸出手

盘盘鸭 2025-10-21 12:59:50

1984年,一22岁战士误闯入一个山洞,他发现里面竟都是女人,然而就在战士摸出手榴弹时,突然,一个黑影吐出长舌头朝他扑过来……   1984 年老山猫耳洞前,陈洪远的步枪抵着铁丝网。   刚用石头砸晕洞口的越军,洞里传来的女声让他顿了顿。   他猫着腰钻进去,手电筒光束里,几名女兵正慌乱地抓电台。   抬手扣扳机的瞬间,一团黑影带着腥气扑来 —— 是只吐舌头的大狼狗。   他本能地用枪托猛砸,狗惨叫着后退,他趁机补了两枪,才算稳住阵脚。   靠在洞壁喘息时,他摸出怀里磨得发亮的弹壳。   这是 1981 年射击考核时,他打出十环的奖励,一直揣在身上。   当时连长拍着他的肩:“这弹壳能镇场子,以后上了战场别慌。” 现在弹壳硌着胸口,他确实没慌,只是手心的汗浸湿了枪柄。   洞外越军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把弹壳塞回兜里,抓起了手榴弹。 这年他 22 岁,南方农村出来的娃,手还带着握锄头的老茧。 想起 1980 年入伍那天,爹把抗美援朝的旧军帽塞给他:“到了部队,别孬。”云南边防的山比老家的陡,训练时每天背 30 斤装备爬山,脚底血泡磨破又结茧。 射击训练时,他盯着靶心能纹丝不动半小时,团里 “钢板靶” 比赛,他枪枪十环。 战友都叫他 “鹰眼”。   1984 年 4 月 28 日凌晨,老山的炮声把天炸得通红。 陈洪远带小队穿插,要切断越军退路,炮弹的冲击波把他掀进泥坑。 等他爬起来,身边只剩硝烟和浓雾,大部队没了踪影。 摸出怀里的地图,雨水早把字迹晕开,他想起团长的话:“枪声就是方向。”   循着枪声往前摸,摸到那处铁丝网时,他知道,这是越军的要害了。 解决完洞里的女兵和狼狗,他刚要翻桌上的文件。 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越军援兵到了。 他摸出腰间的手榴弹,拉弦后顿了两秒才扔出去。 爆炸声里,他端着枪冲出去,枪口的火光映着他的脸。 这仗一打就是四天三夜,他靠着山洞里缴获的压缩饼干充饥,渴了就喝雨水。   1992 年调到北京卫戍区,他盯着空荡荡的场地犯愁。 要建国防教育基地,没资金没经验,他就跑遍学校和企业拉支持。 三年时间,射击模拟场、战术演练区一点点建起来。 学生来体验时,他会亲自教握枪姿势:“枪要稳,心更要稳。” 有孩子问他:“陈叔叔,打仗怕不怕?”他摸着孩子的头:“怕,但身后是家,不能退。”   2013 年退役后,他的癫痫老犯,头痛起来能攥碎杯子。 可他还是全国跑,进学校、进军营,讲老山的故事。 烈士家属老张的房子漏雨,他悄悄联系工人帮忙修,自己掏了钱。 有人劝他多为自己想想,他指着墙上的战友照片:“我活着,就得替他们多做点。” 家里的桌子上,总摆着那本磨破的密码本,旁边是战友们的合影。   如今 71 岁的陈洪远,还是每天去基地转一圈。   视力不好,他就用放大镜看训练记录,一笔一划记下来。   有人劝他歇着,他却说:“只要还走得动,就要把老山精神传下去。” 他的抽屉里,放着一沓没寄出去的信,都是写给牺牲战友的。   信里没别的,就是跟战友说说现在的好日子,说说他没辜负大家的期望。   最近他在整理战场日记,日记里记着每天的战斗、战友的笑脸。   有一页写着:“今天又打退了敌人,小李,我替你多杀了几个。” 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硬气。   他把日记交给博物馆,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能记住那些牺牲的年轻人。   夕阳照在他身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     主要信源:(新浪军事——陈洪远:从“孤胆英雄”到“自强模范”)

0 阅读:205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