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刚击败袁绍,正想喘口气呢,并州刺史高干又反了。曹操气得下令把高干堂弟高柔抓来,不料事情最后的反转谁也没预料到。 “好个高干!我待他们高家不薄,竟敢如此负我!” 曹操在厅堂里来回踱步,突然停下脚步,对左右说道:“把高柔给我押来!他堂兄造反,他这个做弟弟的难道还能不知情?” 这高柔是谁呢?他是高干的堂弟,当时正在曹操手下当差。其实高柔这人挺本分的,平时做事谨慎,从不张扬。可谁让他摊上这么个堂兄呢?消息传来的时候,高柔正在府中读书,听说曹操要拿他问罪,手中的竹简“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该来的还是来了......”高柔叹了口气,整了整衣冠,对前来押解的士兵说,“走吧。” 这边高柔被押往大牢,那边曹操的谋士们可就吵开了锅。有人主张立即处死,说是杀一儆百;有人却说使不得,担心寒了将士们的心。 曹操心里也乱得很。他何尝不知道高柔是无辜的?可高干这一反,要是不处置他家里人,万一别人有样学样怎么办?他揉着太阳穴,只觉得头疼欲裂。 高柔在牢里倒显得很平静。狱卒送来的饭菜,他都吃得干干净净;夜里躺在草席上,竟也能安然入睡。有个老狱卒看不过去,偷偷问他:“高大人,您就不怕死吗?” 高柔笑了笑:“怕有什么用?曹公若是明主,自会明察;若不是,我求饶也无用。” 这话传到曹操耳朵里,他不由得愣住了。他想起高柔平日里的为人:办事稳妥,从不结党营私,每次议事都秉公直言。这样的人,真的会参与叛乱吗?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战报,说高干已经退守壶关。曹操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大堂之上,众人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强攻,有人说要围困,争得面红耳赤。曹操一抬头,忽然看见站在角落里的高柔——原来他虽被囚禁,但今日议事,曹操特意让人把他带了过来。 “高柔,”曹操突然开口,“你说说看,这仗该怎么打?” 满堂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愣住了,谁也没想到曹操会问一个待死之囚的意见。 高柔不慌不忙地行了个礼,说道:“明公,壶关地势险要,强攻必然损失惨重。高干仓促起事,粮草必定不足。不如围而不攻,同时派人招抚其余各郡,断其外援。不出三月,其军必乱。” 这一番分析入情入理,连最主张强攻的将领都不住点头。曹操盯着高柔看了半晌,忽然问道:“你既然有此见识,为何不早提醒我高干会反?” 高柔坦然答道:“明公,我虽为高干堂弟,但既已投效明公,便是明公的臣子。私下里,我曾多次写信劝他安分守己,可惜他执迷不悟。若我贸然向明公告发,既对不起家族情义,也有违为臣之道。” 这话说得诚恳,连曹操都不禁动容。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面临过忠义两难的抉择。 “你先回去吧。”曹操挥了挥手,“不过......暂时还不能还你自由。” 高柔再次行礼:“谢明公。”转身离去时,他的步伐依然稳健。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曹操突然下令释放高柔,还升了他的官。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有个心腹私下问曹操:“主公就不怕他心怀怨恨吗?” 曹操笑了笑:“你可知道那天他为什么那么镇定?因为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样的人,要么是真君子,要么是极会伪装的小人。我宁愿相信他是前者。” 事实证明,曹操这次看对了人。高柔后来成为曹魏的重臣,辅佐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以刚正不阿著称。有人问他,当年曹操那样对你,你就不记恨吗? 高柔总是这样回答:“曹公当年若杀我,是理所应当;他不杀我,是胸襟宽广。我有什么好记恨的?”
199年,曹操活捉了吕布,吕布进言:“丞相为主将,我为副将,你我联手必可平定天下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