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非要货到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等尾款结清才给左脚,这招听着像笑话,其实是专治印度客户的!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之一,早在2012年起,就频繁和印度买家发生纠纷,有印度商人通过空壳公司下单,等货发走就开始各种理由压价,甚至玩人间蒸发,有中国供货商追到印度都追不回尾款,起诉要跨境,官司打得冗长又没保障,这让义乌不少小商户吃尽了苦头。 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底,一些商户就想出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办法——分开发货,只先发右脚,尾款没到账就不给左脚,这操作听着挺极端,其实是“被逼的自保”。 看完这个事你觉得,义乌商人到底是太聪明,还是说这贸易环境已经糟糕到得靠这种招来撑底线? 别说这“右脚鞋事件”只是段子,它背后折射的,就是小商户夹在大贸易体系里怎样一点点拼出生存空间的现实,义乌的鞋子订单多的可怕,几十块一双,利润就一两块,走量靠快,可买家耍赖一次,就是整条供货链断粮。 印度买家喜欢尾款模式,很多人只肯付个一两成定金,货发出去了,尾款迟迟不到,质量纠纷、拖延清关甚至公司注销全都能成“砍价理由”,这谁扛得住?义乌商户其实没什么议价空间,他们靠的是快周转、薄利润,一单坏账就可能砸掉好几个月的努力,你要真去看义乌论坛,那种“防坑指南”一大堆,从怎么辨别空壳公司,到分批发货怎么写发票,全都是血泪经验。 这时候,很多人会说可以走正规合同、保险、信用证啊,但现实是,小额贸易用这些东西太贵太慢,一批两千双鞋走信用证,手续费都能把利润吃掉,跨国保险赔付周期也长,扯皮的时候人都跑没了。 更现实的是,有些国家本身信用记录模糊,跨国追款根本没法落实,这不是谁信不信规则的问题,是这个游戏压根就不公平,你用商业逻辑,别人用江湖办法,你照章办事,别人钻漏洞“合理赖账”,那就只能拼谁更懂规避。 从外媒报道来看,不只是小商户,中大型设备出口商也中招过,德国盾构机、法国战机这种货值上亿的订单都被印度方面拖延尾款,港口卡货、议价扯皮都在玩一套剧本,根子就是买方在制度上掌握主动,卖家只能设法增加议价筹码。 义乌商人想出的“右脚鞋”招,听着像是笑话,其实是让对方没法原地翻脸的智慧,你不给钱,我不给另一只鞋,不算违约,但你也收不了全货,大家卡在一个死结上,比谁先妥协。 有意思的是,这种招数并没有“违法”,也确实有效,只不过它揭开了一个现实——信用体系没法依赖的时候,交易变成了对抗游戏,看着义乌的商户一个个靠脑筋做防守,其实心里挺难受的,他们不是不想走正规路,只是没资格出局,你用的每一双十几块的拖鞋,背后都是一堆人用尽力气守住不亏本的底线。 谁都想好好做生意,但不是每一笔跨国交易都配得上“信任”两个字,看完这事你觉得,中国商户该不该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避免跨国交易的这些“老赖”套路?欢迎评论说说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浙江在线——外商下了笔大订单 义乌警方紧急叫停!
据说商户的大闸蟹被自己的价格气死了,挺好的一定要保持价格,让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的样
【28评论】【10点赞】
难得糊涂
亏了,是我就发四千根鞋带,你发两千只右脚鞋,如果收不到尾款那另两千只左脚鞋不是砸在手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