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有,这几年中美对话的时候,老是出现一种怪现象——中国代表明明在理性表达,经过美方翻译一转述,就莫名其妙带上了火药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问题,简直成了外交沟通的“绊脚石”! 就说 2021 年安克雷奇那场对话,美方那个紫发翻译钟岚,算是把 “操作” 摆到了明面上。当时布林肯开口说 “想基于规则解决分歧”,这话听着还算平和,可钟岚一翻就变了味:不仅加了句 “全世界都认我们这套规则”,还悄悄把 “规则” 改成了 “美国定的规则”。 而杨洁篪部长当场怼 “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钟岚给布林肯翻译时,直接把 “居高临下” 的劲儿卸没了,只轻描淡写说 “中方有点不满”— 等于把中方的硬气立场,硬生生磨成了 “小抱怨”。 这还不算完,后来的对话里,类似的 “猫腻” 越来越多。2023 年旧金山 APEC,中美领导人会晤后有场小范围磋商,美方翻译又搞出了 “新活”。 当时中方说 “气候问题咱们先找合作切口”,原文里 “合作切口” 是 “cooperation areas”,结果翻译转头就跟美方团队说 “中国要咱们在气候上让步”。在场的外媒记者都听懵了,还好中方翻译反应快,当场补了句 “原文是‘找合作领域’,不是‘要让步’”,才算没让这个偏差传出去。 到了 2024 年中美经贸磋商,这事儿更离谱。中方提 “美方放宽芯片管制,对两边企业都好”,翻译转身就跟美方说 “中方在施压,要咱们放弃技术优势”。 过分的是,中方拿出数据:“美国芯片企业去年对华出口少了 30%”,翻译居然把 “少 30%” 改成 “就降了一点点”,故意淡化美方企业的损失。这哪是翻译水平的问题?分明是在帮美方 “过滤” 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故意让两边对不上话。 还有 2023 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中方代表说 “别搞阵营对抗,要共同安全”,美方翻译直接译成 “中国在拆现有安全体系,对欧洲没好处”。明摆着是想拉欧洲一起对中国有戒心,把中方的 “劝和”,扭成了 “挑事”。 美方为啥总在翻译上动心思?说穿了就是怕 “平等对话”。过去美国习惯了说了算,现在中国不买账,他们就想靠翻译造个 “假象”:你看,中方多强硬,我们才是讲道理的。 可纸包不住火,2023 年中美气候对话后,有外媒拿到了原始录音,一对比发现,美方翻译改了至少 5 处关键话,3 处把 “合作提议” 改成了 “条件要求”。这事一曝光,连美国自己的媒体都吐槽:“这不是翻译,是误导!” 面对这些 “小动作”,中方也没惯着。安克雷奇那回,中方翻译张京就特别稳。杨洁篪部长 16 分钟的即兴发言,她一字不差翻完,还悄悄把中方原文的关键句用英文写在旁边,方便外媒对照 — 你想改,没门,后来中方干脆搞了 “双轨记录”,每次对话都同步记中英文原文,会后直接挂外交部官网,谁改没改,一看就知。 2024 年中美新能源对话更有意思。美方翻译又想耍花样,把中方 “共享新能源技术标准” 译成 “中国要主导标准”。这次中方代表没等翻译纠错,直接用英文补了句:“Our original words are'share standards', not 'lead',可以查记录”,当场戳破了小把戏,让美方翻译脸都红了。 其实说到底,外交对话拼的是诚意,不是 “文字魔术”。美方总在翻译上折腾,看似能暂时混淆视听,可时间长了,谁在好好谈、谁在搞小动作,国际社会都看在眼里。毕竟对话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演戏 — 靠改几句话就能赢?根本不可能。 下次再看中美对话,要是听到翻译出来的话有点 “怪”,不妨多留个心眼:这到底是译不准,还是根本不想译准。
和美国人交往,最好少用成语。这不,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情绪失控,猛烈抨击中国代表的
【124评论】【3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