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了一条汽车着火的视频并询问大家知道我想艾特哪些有良知有底线反应民众关切的媒体在微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实大家也都非常理解,任何量产的工业品必然存在一定数量级的良率问题和事故发生,正常情况下大家都能理解这种概率产生的意外以及由使用者不正规使用发生的事故。
大家所反感的,话题所热议的,恰恰是某些媒体假借“舆论监督权”行“伸手要钱”之实,在互联网地带通过自己的虚拟影响力吃拿卡要,对不愿意给自己缴纳“合作协议”的厂商进行没有底线的网络攻击并美其名曰“顺应民意”,那为何别的品牌的民意你不顺应呢?这恐怕是有些媒体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海报观察的这篇社论我就很喜欢,有一种事故叫“小米事故”,那问题来了,怎么就小米有事故呢?是有些人喜欢或者习惯性拿小米当“抖+”“微任务”专用流量包用以帮助自己吸引莫名群体的共鸣在互联网上拓展自己所谓的影响力来保住自己的饭碗,掩盖自己在新闻传播这个领域的无能;抑或是在某些甲方暗示下通过反复地在群众面前强调小米方便让更多不明所以的消费者形成心理层面对小米品牌的“有罪推论”来推动对小米品牌的污名化?
尽管这个呼吁其实并没有什么用,但我仍想说:“媒体被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实际上是也应该是消费者真切希望的具象反馈而不能变成有些人赖以生存发家的工具。”所有的媒体和自媒体应该审慎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报道新闻时遵守最基本的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让事件讨论回归理性,让社会回归平和,这才是我们媒体人应该做的事。
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