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这场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既没像刚开始想的那样快刀斩乱麻结束,也没分出个真正的输赢,就这么耗着成了拉锯战。 这句听起来有点刺耳的总结,如今却在不少军事观察家的分析中反复出现。 它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俄罗斯在战场上交了高昂的学费,才逐渐摸到了现代地面战争的真正门道,而这个门道,似乎早就被中国的军事思想写进了教科书。 开战那会儿,俄罗斯想的肯定是速战速决,搞个闪电战,几天就能拿下基辅。结果呢?大家都看到了,这算盘打得太精,结果珠子全撒了。 俄军的装甲洪流一路冲向乌克兰的城市,看起来气势汹汹,但打法却很奇怪。他们似乎更专注于“击溃”对手,也就是把乌军从阵地上赶跑,占领地盘,然后快速向下一个目标推进。 这种打法,对付一盘散沙的军队可能有效,但面对有组织、有抵抗意志的乌克兰军队,问题就大了。被击溃的乌军并没有被消灭,他们只是后撤重整,然后利用西方源源不断送来的武器,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 俄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土地,但乌军的有生力量保存了下来,战争的根基也就没有被动摇。这就好比你打地鼠,地鼠冒头你敲一下,它缩回去了,但你没把它打死,过一会儿它又从另一个洞里钻出来了,你永远也打不完。 这时候,中国的“歼灭战”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个概念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占领地方,而是要成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说白了,就是要包围、分割,然后一口一口吃掉,让敌人一个团、一个师地彻底消失在战场上,无法再重组。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瓦解。 一旦敌人的主力被歼灭,剩下的残兵败将自然士气崩溃,战争也就离结束不远了。这是一种追求“全歼”的打法,虽然过程可能更慢、更血腥,但效果却是决定性的。它追求的不是把敌人打跑,而是让敌人失去再战的能力。 那么,俄罗斯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呢?或许是从巴赫穆特那场惨烈的绞肉机战役开始,又或许是在最近的阿夫迪伊夫卡战役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看看阿夫迪伊夫卡的打法,跟战争初期完全变了样。俄军不再搞长驱直入的穿插,而是用最笨、最原始的办法,从两翼慢慢挤压,像一把巨大的钳子,一点点收紧。他们用海量的炮火和无人机,日夜不停地消耗乌军的阵地和补给线。 当乌军被围困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口袋里,后勤中断,增援无望,最终只能选择突围撤退。这时候,俄军再利用优势兵力进行追击,力求在撤退路上最大限度地杀伤和俘虏。 这种打法,虽然伤亡巨大,但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包围并歼灭城里的乌军主力,而不是仅仅占领这座城。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血的教训。俄罗斯终于意识到,在无人机和卫星无处不在的今天,大规模的机动突袭很容易被发现和拦截。而乌克兰背后有整个北约的情报支持,任何大的动作都瞒不过对方。 单纯的“击溃战”只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今天占了一个村,明天丢了一个镇,战线来回拉锯,士兵的鲜血白白流淌,却换不来战略上的主动权。 只有通过“歼灭战”,实实在在地消灭敌人的兵力,才能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前。 当然,俄罗斯的这种“学习”还显得非常粗糙,甚至可以说是野蛮。它没有中国军事思想里强调的“集中优势兵力”的灵活性,更多是靠人海战术和火力优势去硬磨。 这种打法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它用士兵的生命去换取战术目标,充满了二战时期的残酷色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看到一种战略思想的转变。 俄罗斯正在从一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攻击者,转变为一个追求“彻底”和“决定性”的围歼者。这种转变,虽然痛苦,却可能是他们在这场持久战中找到的唯一出路。 这场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检验着各种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它告诉世界,在高科技加持下的现代地面战争,回归了最原始的本质:消灭敌人。再先进的武器,如果不能最终转化为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歼灭,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俄罗斯用三年的时间,终于把这门课补上了,尽管学费贵得离谱。那么,这种向“歼灭战”的转变,能否最终帮助俄罗斯扭转战局? 乌克兰和其背后的北约,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更加残酷和决绝的战术?这场战争的未来走向,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对于这场残酷的“学习”过程,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美专家推测:若中俄两军互换中国三天内或击败乌军美专家推测,若中俄两军互换,中
【129评论】【99点赞】
用户10xxx35
伏龙芝军校培养出来的的人并不笨,因为乌克兰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援助,俄罗斯想打歼灭战已经力不从心了,利用赶羊战术多占领一点土地,自己少点损失就是烧高香了。必竟俄罗斯还得留点后劲对付随时可能参战的北约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