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李天霞因见死不救导致张灵甫丧命孟良崮,逃到台湾后,他起初并没立刻被老蒋算旧账。 1967年2月10日,台北一家医院的病房里,71岁的李天霞正蜷缩在病床上。 他紧紧握着1945年,与张灵甫在南京的合影。 两人肩并肩站在74军军部门前,身后是“抗日铁军”的金字匾额。 如今照片边角泛黄,张灵甫的笑容却依然清晰。 护士进来换药时,他突然呢喃:“要是当年……该多好。” 话音未落,这个曾在孟良崮战役中按兵不动的国民党中将,最终在孤寂中走完了一生。 李天霞与张灵甫的梁子,早在1945年就结下了。 两人同为黄埔系,李天霞三期毕业,张灵甫四期,却因资历和性格早早较上劲。 李天霞出身江苏宝山富商家庭,从小养尊处优,1924年考入黄埔时,兜里还揣着父亲塞的银元。 张灵甫从北大辍学后考入黄埔,早年穷得靠典当衣物度日,却因救蒋有功被重用。 1945年,74军重组军长人选成了导火索。 俞济时力荐李天霞,认为他“资历老、懂带兵”。 可最终,蒋介石选了张灵甫。 不仅因张救过自己,更看中他“会来事”。 张灵甫曾为讨蒋欢心,把缴获的日军将官佩刀当礼物送去,而李天霞只知闷头打仗,不懂“政治”。 “凭什么他能当军长?就因为他会拍马屁!” 李天霞私下对亲信吐槽。 而这份不甘,在1947年彻底爆发。 第二年3月,张灵甫任74师师长不久,便向汤恩伯举报李天霞“作战消极”。 原来,李天霞在山东战场按兵不动,导致国民党军防线出现缺口。 汤恩伯信了,撤了李天霞的纵队司令职务。 “张灵甫这是要斩草除根!” 李天霞气得摔了茶杯:“等有机会,我要让他尝尝被战友抛弃的滋味。” 1947年5月,孟良崮的硝烟点燃了李天霞的“复仇”。 整编74师被华东野战军诱至孟良崮后,蒋介石急电周边部队增援。 李天霞的整83师距孟良崮仅5公里,是最快的援军。 可他有自己的算盘。 一来,私怨未消。 “张灵甫不是总说我是草包吗?让他困在山上,看他能撑几天!” 二来,派系作祟。 国民党内斗由来已久,李天霞隶属黄埔系“土木系”,而张灵甫是蒋介石嫡系,他巴不得看嫡系吃瘪。 三来,保存实力。 李天霞早看出74师重装备在山地作战的短板,却装聋作哑:“共军占着地利,援军去了也是送死。” 他只派了一个连带着电台虚张声势,自己躲在指挥部里和副官打牌,嘴里还哼着小曲。 “让张灵甫困死在孟良崮,这仗打得值!” 5月16日,孟良崮战役进入最后阶段。 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一纵在新兵部队死守下挡住黄百韬的25师。 叶飞的部队在新搭建的工事里顶住李天霞部的试探性进攻。 而李天霞的整83师,始终按兵不动。 张灵甫在山洞里听着外面的枪声,对着报话机嘶吼:“李天霞!你到底来不来?” 而回答他的只有电流杂音。 下午三点,74师全军覆没。 张灵甫被乱枪击毙,尸体被发现时,手里还攥着给李天霞的最后一份电报:“兄若来援,共军必溃。” 蒋介石在南京接到战报,拍着桌子骂:“李天霞误我!误我!” 可转头又叹气:“算了,留着他还能当炮灰。” 最终,李天霞被撤职关押,判了12年。 1949年,李天霞逃到台湾。 他本以为能东山再起,却因“平潭战役擅自撤退”再遭追责。 1962年出狱后,他当上澎湖防卫副司令,却旧习难改。 沉迷赌博,诈骗钱财,连妻子都离他而去。 1967年,他因尿毒症住院。 弥留之际,他拉着护士的手说:“给我拿瓶酒,当年在孟良崮,我要是喝了酒,或许没那么恨张灵甫!” 护士没听懂。 可历史听懂了。 李天霞的悲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错。 他是国民党派系斗争的牺牲品,是个人恩怨的囚徒,更是“保存实力”风气下的缩影。 正如战后检讨会上,粟裕说的:“孟良崮的胜利,赢在团结;国民党的失败,输在离心。” 李天霞走后,台北的报纸只登了条短讯:“前国民党中将李天霞病逝,无亲属出席。” 有些债,用一辈子都还不清!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粟裕决战孟良崮)
1947年,李天霞因见死不救导致张灵甫丧命孟良崮,逃到台湾后,他起初并没立刻被老
炎左吖吖
2025-10-20 09:54: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