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隆冬,重庆巫山县双龙镇的山间公路结着薄冰。36 岁的张守义收工回家时,在石桥下听到微弱哭声,拨开茅草发现一个裹着花布的女婴,襁褓里只有半块发硬的米糕和一张写着 “12 月 18 日” 的纸片。作为村里唯一的光棍,他平日靠帮人砍树维生,日子过得清苦,却还是把女婴抱回了家。 “当时全村人都劝我扔了,说养孩子会拖垮自己。” 张守义后来在调解现场回忆。为了养活女婴,他戒掉抽了十年的旱烟,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扛水泥,把省下来的钱换奶粉。女婴满月时突发高烧,他背着孩子走两小时山路求医,鞋底子磨穿了也浑然不觉,后来给孩子取名 “张念慈”,寓意 “感念慈悲”。 念慈的童年浸透着养父的心血:没钱买玩具,张守义用木头雕小木马;买不起新衣服,他学着给布料打补丁;念慈半夜哭醒,他就抱着哼山歌。邻居李婆婆记得:“守义自己吃红薯稀饭,给娃煮鸡蛋,冬天把娃的脚揣进怀里暖着。” 这份超越血缘的养育,让村民渐渐收起了议论。 2012 年,念慈考上重庆主城的师范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张守义卖了祖传的老木床凑学费,送她去报到时反复叮嘱:“好好读书,不用惦记家里。” 念慈在校期间勤工俭学,每个月都给养父寄钱,放假回家就包揽所有家务,村里人都夸张守义 “养了个好闺女”。 变故发生在 2016 年念慈毕业前夕。她带着交往半年的男友回家,饭桌上说起想留在主城工作,张守义突然沉下脸:“我把你养大,不是让你当亲女儿的。” 这句话像惊雷炸懵了念慈,男友当场尴尬离席,两人随后分手。念慈追问缘由,张守义却只闷头抽烟,再也不肯多说。 困惑与委屈压垮了念慈。她不明白养父为何突然变了态度,联想到村里偶尔传来的 “养女是为了养老” 的闲话,越发觉得寒心。眼看养父拒绝沟通,自己又走投无路,2016 年 5 月,她拨通了重庆电视台《情感调解室》的电话,哭着求助:“我只想知道他到底把我当什么。” 电视台调解组跟着念慈来到双龙镇时,张守义正蹲在门口劈柴,看到摄像机转身就躲。经村干部劝说进屋后,他面对念慈的质问,沉默许久才说出真相:“你亲生父母来找过你了。” 原来念慈的亲生父母当年因超生被迫弃婴,后来在重庆开了公司,2015 年通过当年的接生婆找到张守义,提出给 50 万补偿要回女儿。“他们说能给你更好的生活,在主城买房子、安排工作。” 张守义红着眼眶,“我怕你知道后为难,更怕你认了亲就忘了这儿。那句浑话是想逼你做选择,我宁愿你恨我,也想让你过好日子。” 说着,他从床底拖出一个木箱子,里面全是念慈的东西:从小到大的奖状、磨破的书包、她寄钱的汇款单,还有亲生父母留下的联系方式和一张银行卡。“这钱我一分没动,你要是想认亲,爸不拦着;要是想回来,家永远在这儿。” 念慈捧着箱子泪如雨下:“爸,我从来没想过离开你!他们是生我的人,你才是养我的爹啊!” 她当场撕掉亲生父母的联系方式,抱着养父的肩膀说:“我留在重庆工作,周末就回来看你,以后咱们一起过。” 这场调解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念慈毕业后在重庆一所小学教书,每个月都回双龙镇探望养父,后来把张守义接到主城同住。2018 年念慈结婚,婚礼上她特意安排了 “感恩环节”,给张守义敬茶时哽咽道:“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我。” 张守义看着穿婚纱的养女,笑得合不拢嘴,眼眶却始终湿润。 如今张守义帮着带外孙,闲时在小区里种些蔬菜,日子过得充实。他常对邻居说:“当初捡念慈是随手之举,没想到她成了我的全部念想。” 念慈则在作文里写道:“血缘是天生的,但亲情是养出来的,我养父给我的爱,比山还重。” 这个发生在重庆山区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亲情从不限于血缘的联结。张守义那句被误解的话,藏着最深沉的父爱 —— 他宁愿背负 “无情” 的骂名,也要给养女选择更好人生的自由。而念慈的坚守,让这份跨越二十年的养育之情,最终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没有父母托举的年轻人,太难了。我们一家都在广州生活,我和老公两人工资一个月18
【26评论】【9点赞】
正义工民
上天的恩赐的礼物[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