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某一天,正在院子躺椅上打瞌睡的孙禄堂,突然感觉到了浓浓的杀机,随即想也没想,翻身便避开了。发动偷袭的支燮堂大惊失色。孙禄堂却盯着被打穿的躺椅背,笑着说道,“小徒功夫不错!” 孙禄堂出生在1860年的河北完县东任家疃村,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早年父亲就没了,母亲拉扯他长大。他从小练书法,觉得这能静心,后来觉得光写字不行,得学点防身的东西,就转去习武。先跟着李魁元学少林拳,那种刚猛的路子让他打下基础。九岁开始接触武术,十一岁就离家去保定讨生活,在那儿被人欺负过,心里憋着劲儿要好好练拳。 到了保定,他拜张庆为师,学罗汉拳,进一步把技艺练扎实。1886年去邢台,师从程廷华学八卦掌,特别注重步法和身形的灵活,那时候他已经二十多岁,学得认真。1891年又跟李景林学剑术,还向郝为祯请教太极拳,慢慢把这些内家拳法融到一块儿。他不是死记硬背那种人,总爱琢磨怎么把不同门派的优点结合起来。 1912年在北京开办武术学校,收了不少学员传授武艺,那时候民国刚成立,武术圈子挺活跃的。他1918年创立孙氏太极拳,把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糅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弟子里有孙存周和孙剑云,这些人后来帮他传播孙氏武学。支燮堂也是他的弟子,早年专攻内家拳,跟孙禄堂学了好几年,参与过不少武术活动。 孙禄堂一生写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八卦剑学》这些书,里面记录了他的武术心得。他强调武术得注重实战和感知能力,这影响了不少弟子,推动了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他于1933年去世前,还在北京和上海教拳,留下不少遗产。 孙禄堂的经历挺接地气的,从小穷苦到后来成大师,全靠自己一步步练出来。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类型,总爱跟弟子们分享经验,教他们怎么在日常中应用功夫。他的教学方法简单直接,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注重实际效果。 1926年上海武术交流会那会儿,孙禄堂的院落里来了不少武者,大家展示不同拳法。支燮堂上场跟北方武者比试,对手用擒拿手法进攻,支燮堂侧身闪避,反手化解。几天前,孙禄堂在院子竹椅上休息,支燮堂手持石块接近,投向师父。孙禄堂察觉异动,翻身躲避,石块击中椅背。 支燮堂停下动作,孙禄堂查看椅背,说弟子功夫不错。孙禄堂接着向弟子讲解武学道理,指出感知危险得通过长期修炼,并在实战中磨练直觉。支燮堂听取教导。这件事其实是支燮堂想试探师父的功力,结果孙禄堂的本能反应让他吃惊,也证明了内家拳的精髓在于对环境的敏感。 这个事件在武术圈流传开来,很多人拿它举例说明高手不是靠招式,而是靠那种第六感一样的警觉。孙禄堂用这个机会教育弟子,强调武术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培养一种生活中的警惕性。支燮堂通过这次经历,明白了师父常说的心神合一的重要性。 在交流会上,支燮堂的表现就体现了这个变化。他不再只追求力量,而是注重预判,这让对手措手不及。孙禄堂看着这一切,知道自己的教导起作用了。这件事虽小,却反映了民国武术界的氛围,大家都热衷于切磋和进步。 孙禄堂的反应速度不是天生的,全靠多年积累。他早年习武时,就注重这种感知训练,比如在走路时留意周围动静。支燮堂作为弟子,本来功夫就不错,这次偷袭反而成了他的学习机会,让他看到差距。 支燮堂调整练习方法,每日清晨静坐,提升对环境的敏感度。他与师兄弟切磋时,预判对手意图,先调整身位化解进攻。孙禄堂观察弟子进步,练习结束后召集大家分享心得,强调武术需达到心神合一境界。支燮堂应用这些教导,在比试中从容应对,逐步在武术界建立名声。 交流会后,支燮堂继续跟随孙禄堂习练内家拳技。他的变化明显,功夫更注重内在,而不是外在招式。孙禄堂于1933年逝世前,仍在北京等地传授武艺。他的弟子继承孙氏太极拳,推动武术传播。支燮堂在武术生涯中牢记师父教导,通过实践掌握感知能力,在与人过招时总能提前判断危险来源。
1926年的某一天,正在院子躺椅上打瞌睡的孙禄堂,突然感觉到了浓浓的杀机,随即想
混沌于浮云
2025-10-19 15:53:20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