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来真的,一夜之间发射创纪录数量伊斯坎德尔导弹,乌克兰一颗都没拦到 说起俄乌冲突,这两年多来导弹袭击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但10月16日那天晚上,俄军明显是憋着劲儿要来一记重拳。乌克兰空军后来公布的数据显示,俄方一共扔了320架沙赫德型无人机,外加37枚导弹,其中弹道导弹就占了28枚,里面26枚是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这数字听着就吓人,尤其是伊斯坎德尔-M,之前单次最多也就14枚,这次直接翻倍,创了开战以来的新纪录。乌克兰那边呢,声称总共拦截了288个空中目标,大部分是那些低慢小的无人机,但弹道导弹一支没拦住,全都砸中了目标。能源设施成了重灾区,天然气加工厂、变电站、发电站挨个儿遭殃,哈尔科夫、波尔塔瓦这些地方损失最重。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伊斯坎德尔-M是俄军手里的王牌战术导弹,射程能到500公里,速度快到高超音速,机动性强,轨迹还能变,专治各种不服。从冲突一开始,它就没少露脸,但今年夏天前后,俄军好像对这玩意儿做了些调整。乌克兰媒体和西方情报分析都提到,8月份时乌军对俄弹道导弹的拦截率还有37%左右,到了9月就滑到6%,10月这波干脆零蛋。为什么拦截率这么低?一方面是导弹升级了,释放的诱饵弹更狡猾,雷达信号干扰得更彻底;另一方面,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本来就捉襟见肘。爱国者这种高端货虽然能对付部分威胁,但数量少,部署分散,对付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的效果有限。俄军这次多管齐下,从利佩茨克、罗斯托夫、布良斯克还有克里米亚多个方向发起,乌克兰雷达网一下子就被淹了,反应不过来。 想想看,320架无人机像苍蝇一样嗡嗡涌来,分散注意力,后面跟上37枚导弹的硬菜,这战术组合拳打得乌克兰措手不及。官方报告说,袭击覆盖了乌克兰多个省区,敖德萨到苏梅一线都有火力点。能源基础设施被点名是因为冬天快到了,乌克兰的电网本来就伤痕累累,上次大袭击后修复还没跟上,这次又来,基辅周边好几处变电站直接瘫痪。天然气管道破裂,供应中断,居民用水用电都成问题。乌克兰能源部长后来在采访里直言,这波打击让全国发电能力又降了15%,如果俄军保持这个节奏,冬天取暖都得成奢侈品。更别提军用目标了,有报道说一处训练营地也中招,士兵伤亡不明,但肯定影响了部队士气。 俄军为什么突然放大招?从前线看,乌克兰的反攻节奏慢下来了,俄方在顿涅茨克推进得稳,库尔斯克方向也稳住了阵脚。导弹轰炸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战略威慑,给乌克兰高层施压。泽连斯基团队最近在国际上到处跑,求援助求武器,这次袭击像是在提醒大家,俄军导弹库存可不愁。伊斯坎德尔-M的生产线一直在转,俄方工厂加班加点,保有量估计上千枚。万一用得急了,还有朝鲜的KN-23导弹顶上,那东西是基于伊斯坎德尔改的,射程精度都不差,朝鲜军工那效率,供货绝对跟得上。西方媒体分析,这波袭击不光是报复,还在测试乌克兰防空极限,为冬天的大规模行动铺路。 乌克兰这边呢,克里沃诺任科作为空军司令,事后开了紧急会,调整雷达频率,重置部署点,但效果立竿见影不了。F-16战机刚到位没多久,飞行员训练跟不上,燃料弹药也紧巴巴。拦截率低迷直接暴露了装备短板,西方援助的爱国者系统虽好,但电池寿命短,维护成本高,乌克兰本土生产能力又弱。泽连斯基飞去华盛顿见特朗普,谈的就是导弹供应的事儿,美国那边表态暧昧,说要评估风险。欧盟也跟进,德国承诺多送些防空导弹,但交付周期长,短期内帮不上大忙。台湾地区防务部在评论时提到,这种高强度导弹战考验综合防空网,建议乌克兰加强低层拦截,但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次袭击折射出冲突的疲态。俄军导弹用得猛,但经济压力不小,制裁下原材料进口卡壳,生产成本水涨船高。乌克兰扛得住一时,扛不住一世,能源危机直接传导到民生,工厂停工,学校上网课,社会不满情绪在酝酿。国际社会呢,美欧忙着自家选举,中东乱局牵扯精力,对乌克兰的援助热情在降温。联合国报告显示,开战三年多,平民伤亡超三万,基础设施损毁上千亿,这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煎熬。
俄罗斯的野心很大的!其实俄罗斯的军队离基辅十分之近,可是俄军迟迟没有对乌克兰首都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