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地下党陈修良调任南京市委书记,接到任务后,她只问了一句:“何时动身?

地缘历史 2025-10-18 10:53:50

1946年,地下党陈修良调任南京市委书记,接到任务后,她只问了一句:“何时动身?”,华中分局副书记谭震林却吃了一惊:“你就不提提困难吗?”   1946年的南京,不是一般的危险。那是蒋介石的“铁桶”。   全城不到百万人口,警察、宪兵、军统、中统、特务、便衣、线人加起来,快十一万人。   平摊下来,每十个老百姓里,就有一个盯着你。   可就是在这么个地方,八任市委书记,前赴后继,全部牺牲。   华中分局现在要派第九任过去,谭震林心里其实是打鼓的。   他试探着把任命递过去,想听听她的反应。   结果陈修良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只问了一句:“何时动身?”   谭震林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戴着眼镜的女同志。   他原本以为她会提点困难,说说准备时间,哪怕问一句“有没有接头人”也行。可她没有。   就这一句,等于把生死都交出去了。   陈修良不是一时冲动。她不是那种靠情绪干革命的人。   她知道南京是什么地方,也知道这趟去,很可能就回不来。   她丈夫沙文汉知道她的脾气,临行前送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如今虎穴是金陵。”   对她来说,这不是送别,是一种默契:你是要去做大事的,不是去送死的。   她进城那天,穿着旗袍,戴着墨镜,手里还拎着个皮包。   谁看都觉得是个有钱太太。   她先是住进朱启銮家,外人都以为她是张太太。   后来又搬去柏焱、柯秀珍家,成了他们的“姑妈”。   日常打麻将、逛菜场、串门聊天,什么都干,就是不干正事。   但你要是以为她真的在“养尊处优”,那就太天真了。   她白天打牌,晚上看密码本;白天泡茶聊天,晚上写联络名单。   她一边伪装得滴水不漏,一边把组织一点点搭起来。   最初,南京地下党不到250人,分散零散,互不来往。   不到三年,她把这几百人,扩展成了两千多人的地下网络,渗透到工人、学生、公务员、教员、银钱业、甚至警察系统。   她怎么做到的?靠胆子,也靠脑子。   有一次,市委委员方休的家人外出,她得知消息后,连夜赶过去,在他家里翻出一个军统特务的密码本,那是对方妻弟留下的。   她一页页抄下来,天快亮的时候,又原封不动放了回去。   党中央收到这份密码本后,专门发来电报,说“在军事上起了很大作用”。   还有比这更惊险的。她发现国民党军政部副署长汪维恒其实是12年前失联的老党员。   她没有贸然接触,而是通过曲线方式试探、验证,最后才恢复联系。   这个恢复,换来了整个国民党军的详细情报。   连蒋介石都吓了一跳:“延安怎么知道得比我们还清楚?”   说到底,她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运作。   她靠的是一套完整的思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这八个字,是她在南京地下三年最真实的写照。   1947年,南京的物价飞涨,经济崩溃,学生怨声四起。陈修良看准时机,亲自指导学委行动。   她定下口号:“反饥饿、反内战”,选择南京大学做突破口。   5月20号那天,国民参政会开幕,约五千名学生上街示威,军警镇压发生流血冲突。   “五二〇运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新华社把这次运动和五四、一二九并列,陈修良没说什么。她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她要做的事,还在后头。   1948年底,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俞渤等五人起义,驾驶B-24轰炸机飞抵解放区。   你以为这只是个偶然?其实背后早有铺垫。   陈修良通过情报线,在空军系统里已经做了半年以上的策反准备。   更震撼的,是“重庆号”起义。那是当时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舰长邓兆祥宣布起义时,船就停在南京江面。   这事震动了整个国民党高层。   蒋介石亲自下令彻查,可什么也查不到,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表面平静”的南京。   再说个更让人头皮发麻的事。   她亲自联系了国民党“御林军”,第45军97师的师长王晏清。   这个部队是蒋介石的贴身护卫,驻守南京重地。结果临渡江前夜,这支部队宣布起义。   南京的局势,一夜之间全变了。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35军急需船只渡江。   陈修良通过地下党,调动“京电号”“凌平号”等船只,把1.5万人一夜之间送过江。   第二天,总统府前,35军政委何克希见到她时,愣了一下:“你怎么在这?”   她笑了笑:“我一直都在这。”   陈士榘后来回忆说:“我没想到,帮助我们渡江的,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小女子。”   可你要是真以为她只是个“温文尔雅”的女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她手上有密码、有名单、有路线、有组织,有整个南京的地下网络。   她把一个“铁桶城市”,变成了解放军的“接应城市”。 信息来源:《陈修良:“巾帼岂无翻海鲸”》——陕西党建网

0 阅读:60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