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

绾玉说 2025-10-18 09:32:36

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媒体怒斥蔡英文的“双面话术与真实“台独”底色。 二十余年前,蔡英文曾言“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虽岁月流转,此语至今仍在台湾社会激起轩然大波,引发强烈而持久的回响。它早已不是一句简单的个人陈述,反而像一个复杂的符号,映射出台湾政坛的风云变幻、政治人物的话术流变,以及整个社会深不见底的认同焦虑。 想要看懂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得先把时钟拨回到世纪之交。那是在2000年,她还不是台湾地区领导人,而是陆委会主委,这个身份很关键。这句话是在她接受质询的正式官方场合说的,算是一次公务表态。 再往前追溯到1998年,当时作为陆委会咨询委员的她,还曾随团访问大陆,背景正是第二次“汪辜会谈”。在那次行程中,她到过北京香山的碧云寺,还在孙中山纪念堂前留下了照片。这些行为,和她后来“受中国式教育”的自述放在一起,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一位技术官僚的某种身份画像。 可当她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后,这句陈过往的话语,立刻被从历史中抽离出来,变成了一把锋利的武器。在反对者眼里,这就是她前后不一、政治投机的铁证,是一个为了选票可以在不同光谱间摇摆的“变色龙”,手法堪比李登辉。 这番言论,也就被贴上了“双面话术”的标签,成了指控她为权力不择手段的绝佳素材。这种指责之所以有市场,正是因为她后来的执政风格与当年的表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最直接的冲击来自教育领域。人们翻开新的历史课本,惊讶地发现“中国史”竟然被塞进了“东亚史”的框架里,台湾史被彻底切割开来。课本里孩子们能读到的文言文比例大幅缩水,这直接挑战了她曾引以为傲的“念中国书长大”的根基。 更有甚者,新教材将郑成功定义为“外来政权”,把日本殖民压迫台湾的“日据时期”改称为听起来更中性的“日治时期”。这让许多人觉得,一个从小读着《论语》《孟子》长大的人,如今的行为简直就是一种“忘本”甚至“背叛”。 这场围绕一句陈述的持久争议,最终暴露了顶层政治叙事和底层文化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身份改造工程,试图通过教科书来重塑认知,但这在社会上,特别是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间,造成了愤怒、无奈与困惑,撕裂了社会,加剧了内耗。 但另一方面,文化的力量却显得格外有韧性。政治的风可以刮得很猛,却吹不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课本怎么改,都挡不住人们去庙里拜妈祖、拜关公,谁家又会不过春节、中秋节呢?人们嘴里讲的闽南语,那种与对岸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早已刻在了骨子里。 所以,蔡英文这句关于“中国人”的表述,它的命运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故事。它从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一步步沦为政治斗争的燃料,最后触碰到的,是台湾社会“何去何从”的根本性焦虑。这场漫长的论战也证明,身份认同这个大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政治切割或者话术包装就能解决的。那些深埋在历史与文化土壤中的连结,依然是这片土地未来必须持续面对的难题。

0 阅读:104

猜你喜欢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