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中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回想1993 年那次申奥,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憋屈。中国带着最大的诚意冲击 2000 年奥运主办权,却没料到赛场外的较量全是阴谋。澳大利亚总理带头公开叫板,欧美议会跟着通过反对决议,嘴上说 “体育无关政治”,手却在背后使劲施压。 更恶心的是舆论抹黑。澳洲媒体恶意剪辑副市长的采访,造谣中国 “申办失败就抵制亚特兰大奥运”,连萨马兰奇都被惊动,中国代表团只能紧急开新闻发布会澄清。 等到投票时,西方组成的 “包围圈” 早有预谋,支持北京的委员突然缺席,最后悉尼以两票优势逆转。多年后才曝光,是澳大利亚用 7 万美元买通了两名非洲委员的选票,我们的奥运梦就这么被金钱碾碎了。 2001 年申奥成功那晚,长安街的欢呼里藏着劫后余生的激动。我们以为熬出头了,没想到只是另一种刁难的开始。从 2001 年到 2008 年,七年筹备期,中国把心都掏了出来,却成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 “挑刺” 的靶子。 场馆建设被折腾得够呛。鸟巢的看台角度本是声学和视野双重测算的结果,突然被要求改成 “符合欧美转播习惯”,施工队只能推翻图纸返工,多花了数百万工时。 水立方的泳池水深明明达标,却被说 “可能影响运动员心理”,非要加深 10 厘米,整套水循环系统都得重做,工期硬生生拖了两个月。 媒体服务的要求更是细到离谱。国际奥委会递来的《媒体运行手册》厚得像本书,记者看台席的空间要精确到厘米,电源位置必须正对桌席。 北京奥运是首次全高清转播,灯光设计全是英文图纸,负责工程的师傅看不懂,新闻运行经理只能自学专业术语,硬生生翻译完上万字资料。赛前想在训练馆设个采访区,按往届惯例本不允许,我们反复协调了大半年,直到开幕前一个月才获批。 最让人窝火的是双重标准。2007 年突然通知,兴奋剂检测样本要比雅典奥运多 50%,还得全送瑞士洛桑检测。我们只能紧急花 8000 多万建储存库,租温控专机送样本,可雅典奥运从没这规矩。 反观东京奥运,场馆座位塌了只算 “意外”;巴黎奥运奖牌掉漆,补一下就完事,国际奥委会连句重话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利益输送。国际奥委会早早就指定欧洲物流企业负责核心运输,报价比本土企业高 3 倍,还强制走他们的指定港口,光运费就多花 2.3 亿。 水立方的座椅都生产 80% 了,突然说 “不符合欧美坐姿”,逼我们换成某欧洲品牌 — 后来才知道,那是奥委会某位委员的家族生意。 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国际奥委会拿着主办国的钱挥霍,东京奥运亏了 200 多亿,巴黎奥运花 556 亿只赚 25 亿,而他们拿走转播权和赞助费的大头,主席年薪几百万,运动员奖金却不足总收入的 5%。现在更过分,针对中国优势项目改规则,乒乓球改大球、举重限名额,美其名曰 “平衡竞争”,实则就是打压。 2030 年冬奥会没人申办,他们又频频暗示让中国接手。这算盘打得太精了:我们出钱出力,他们坐收渔利,还得忍受各种挑刺。 不是中国办不起,是真的寒了心。当年掏心掏肺想办好奥运,换来的是刁难和算计; 现在我们早不用靠奥运证明自己,自然不愿再当这个 “冤大头”。国际奥委会要是不改改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把规则摆公平,这奥运圣火,迟早得凉在他们自己手里。
凭啥不赢?谁的四年不是四年啊!一直好奇巴黎奥运女单决赛前休息室里发生了啥,陈梦擦
【2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