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引发热议。 她直指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在多个领域占比过半,真正开创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大多是对现有成果的修修补补。 2024年科睿唯安的数据摆得明明白白,材料科学领域的SCI论文咱占了全球58%,化学领域53%,环境科学都摸到49%的边,单论数量妥妥的“全球冠军”,可这份成绩单里的“水分”,内行人一看便知。 就说这数量是怎么堆出来的。央视前不久曝光的论文“黑工厂”简直刷新认知,武汉有家叫知渝文化的公司,借着“查重服务”的幌子在电商平台接单,年销量能超过40000单,背后靠着1300多人的写手群批量生产。 这些写手根本不用懂专业,靠AI软件输入关键词,几分钟就能生成初稿,稍微润色下就敢标价几千上万。 还有家武汉的文化公司更直接,搞“组稿+AI”模式,同一个写手能包揽法学、学前教育、计算机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论文,一天写30篇跟玩似的。 这样凑出来的论文,数量是上去了,可别说原创突破,连基本的学术严谨性都谈不上,顶多算“文字拼盘”。 质量上也不大经得起推敲。2019年的数据就显示,我国自然指数才3566.11,刚到美国的三分之二,要知道自然指数只统计全球150种顶级期刊,含金量比普通SCI高得多。 更实在的是成果转化率,咱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论文,能真正落地用起来的才6%,而美国这一数据是50%,相当于咱们十篇论文里九篇都躺在纸面上“睡大觉”。 就拿材料科学来说,论文占比全球过半,可不少研究都是在现有材料基础上改改参数、调调配比,核心的制备工艺和专利还是攥在别人手里,说白了就是“换汤不换药”。 反观那些沉下心搞原创的团队,日子过得反而没那么“光鲜”。搞“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团队就很典型,好几年就发了2篇论文,要是按“数量考核”的标准,恐怕连经费都拿不到,可就因为提出了新的编辑机制,成了基金委的“原创性示范项目”。 中科院物理所更懂这个道理,对新入所的研究人员6年内不考评,就是怕他们为了凑论文分心。有个研究硅锗量子材料的团队,花4年时间搭设备,没急着发文章,最后搞出的高质量材料直接解决了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研究的急需。 还有所里的铁基拓扑超导研究,理论想法提出来6年后才观察到证据,要是搁在追求“快出成果”的地方,早被砍掉了。 这背后其实是“指挥棒”出了问题。很多单位考核就认论文数量,经费多少、职称高低都跟文章数挂钩,逼得科研人员不得不搞“快餐化”研究。 青年科研人员更是没底气“慢下来”,要是几年没产出论文,收入待遇、职业发展都受影响,哪敢去碰没把握的原创课题。 可原创这东西从来都是“十年磨一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邓肯・霍尔丹1988年的论文,过了18年才被认出来价值,要是放在咱们这儿,恐怕早被当成“无用研究”了。华为的“备胎计划”能成,不就是因为对基础研究允许慢出成果吗? 更讽刺的是,2024年咱们发表的科学论文快90万篇,是美国的近两倍,可当年诺奖科学类奖项还是被美西方包了圆。不是说诺奖有多权威,但这确实反映出咱们的研究还没真正走到“从0到1”的地步。 邹晓冬说科学家该做“前人没做过的工作”,这话戳中了要害。现在的情况是,不少人盯着别人的成果“修修补补”就能发论文,何苦去冒原创的风险?可真要跟人拼核心竞争力,靠“文字游戏”堆出来的数量,终究顶不过人家实打实的原创突破。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诺奖评委:“顶刊”不是评奖标准》,2025年10月10日
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
兰亭说事
2025-10-17 15:47:4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