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教授说:近些年,日本常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话连美国都不敢说。如果真如他们所说,中国完成统一大业是肯定的事,也就是说日本有事也是肯定的事 。 从地理坐标看,日本列岛最南端的与那国岛与台湾岛仅相隔110公里,这个距离比从北京到天津还要近。日本90%的能源进口依赖中东航线,而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正是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咽喉要道。 一旦台海局势生变,日本经济命脉将直接暴露在风险之中。2023年日本防卫省白皮书首次将“台湾局势紧张”列为对日安全的核心威胁,这种判断源于对能源运输线脆弱性的清醒认知——仅需封锁两周,日本国内燃油储备就会告急,工业生产将陷入瘫痪。 但地理因素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驱动来自日本政坛的右翼化转向。前首相安倍晋三2021年在台北的演讲中首次抛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将其与日美同盟绑定。 这种表述迅速在日本政界形成示范效应,麻生太郎、高市早苗等政客相继跟进,甚至提出通过“撤侨”“后勤支援”等名义突破自卫队出境限制。 日本防卫省2024年预算突破6.8万亿日元,其中针对“西南岛屿防御”的投入占比达37%,这些军事动作与政客的激进言论形成呼应。 美国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颇具玩味。虽然华盛顿长期通过“台湾牌”制衡北京,但始终避免直接军事承诺。2023年拜登政府重申“战略模糊”政策时,特别强调“不支持台独”的表述,这种谨慎源于对战争成本的清醒计算。 五角大楼内部推演显示,美军介入台海将面临至少40%的舰机损失率,而日本作为潜在基地提供方,其本土设施在冲突首日就可能遭受精确打击。这种风险评估使得美国更倾向于让日本充当“马前卒”,自己则保持战略回旋空间。 日本政客的冒险言论背后,藏着精明的利益算计。通过渲染“台湾危机”,日本成功推动修宪进程,2024年国会通过的安保三文件解禁了“反击能力”,允许自卫队攻击敌方基地。 同时,这种论调为军火工业开辟新市场,三菱重工承接的F-35维护业务、川崎重工的新型潜艇订单,都与台海局势紧张直接相关。 更微妙的是,日本试图通过绑定台湾问题,换取美国在经贸领域对日妥协,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在半导体材料出口管制问题上已见成效。 但日本显然低估了中国维护统一的决心与能力。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实现常态化巡航,空军战机每年穿越宫古海峡的次数从2013年的3次增至2024年的47次,这些行动构建起对第一岛链的实质性控制。 当日本防卫省统计显示,中国海军舰艇总数已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3倍时,所谓“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更像是暴露其战略焦虑的遮羞布。 这种焦虑在民间层面也有体现。冲绳县议会2024年通过的“和平外交决议案”,要求美军基地撤出该县,反映出地方对卷入台海冲突的担忧。而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废水排海引发的中日贸易波动,更让日本经济界意识到,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现实与政客的冒险言论存在严重割裂。 当日本政客仍在台海问题上玩火时,中国已完成对台军事斗争的全方位准备。从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到福建号航母形成战斗力,这些军事建设不是威胁的展示,而是对历史教训的汲取。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痛记忆,让当代中国人更清楚“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日本若执意将自身安全绑在“台独”战车上,最终收获的或许不是地区话语权,而是战略误判带来的沉重代价。 这场围绕台湾的地缘博弈,本质是三种战略文化的碰撞:中国的统一意志、美国的霸权护持、日本的生存焦虑。当日本政客把国家命运押注在“台湾有事”的赌局上时,他们是否想过:如果真走到那一步,日本有事恐怕将不再是预言,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教授说:近些年,日本常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话连美国
鉴清评趣
2025-10-17 11:50:08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