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古人是如何将40吨铁链建在大渡河上,一年建成泸定桥的 大渡河水势凶猛,峡谷深不见底,300年前,这条天堑怎么就被40吨铁链横跨,一年工夫就搭起泸定桥?古人靠啥本事,破解了洪水冲刷和崖壁险峻的死结? 这事得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当时川藏之间的茶马互市全靠几个渡口周转,要么用溜索吊着人货悬空过,要么靠皮船在浪里闯,稍微刮风下雨就得停摆。 四川巡抚能泰上任后一看这情形,直接奏请康熙修桥,毕竟商路堵着,两边的生计都受影响。 康熙准了之后,难题立马摆在眼前:大渡河每秒好几米的流速,别说运重物,小破船都容易被掀翻,40吨铁链要是没法送到对岸,一切都是白搭。 古人先从铁链本身动了心思,40吨铁没法一次性铸成整链,就拆成上千个铁环,每个铁环都得锻打得厚实,还得让铁匠把自己的印章刻在上面——这可是实打实的终身责任制,谁敢偷工减料,出了问题一查一个准。这些铁环在当地锻造好,再用牛车运到河边,每十几米串成一截,这样既方便搬运,也能避免单条铁链太重出意外。 最难的还是把铁链拉过对岸。一开始试了用皮船运,结果刚到河中间就被浪打沉了,铁链沉在水里根本捞不上来。后来有人想出办法,先找最灵活的水手,划着小皮筏子带着细麻绳试渡,试了十几次才成功把麻绳拉到对岸。 有了这根“引线”,再换成粗竹索,最后换成铁链——两岸各搭起一个简易绞盘,几十号壮劳力一起转动木杆,慢慢把铁链拽过去,每拽一段就用木架撑起来,防止铁链垂进水里被冲走。 铁链拉过去只是第一步,怎么固定住才是关键,毕竟洪水一来,力道能把巨石都卷走。古人在两岸崖壁上凿出深深的石坑,每个坑底都埋上碗口粗的巨木,木头周围灌满三合土夯实,再把铁链牢牢缠在木头上,最后用石块把坑填满压实。 这样一来,铁链就像长在了山体里,任凭洪水怎么冲都纹丝不动。桥的两头还建了坚固的桥塔,铁链从塔上穿过,既能撑起桥面,又能分散拉力。 解决了固定问题,桥面铺设就得抢工期了。毕竟大渡河有洪水期,必须在来年汛期到来前完工。工匠们在铁链上每隔半米就铺一块厚实的木板,木板两端用铁钉钉死在铁链上,再在木板之间加横木加固,防止人走上去打滑。桥两边还拉了两根稍细的铁链当护栏,虽然简单,但足够让人走得稳当。 整个施工从康熙四十四年动工,到次年四月就完成了,前后刚好一年。康熙听说桥成了,还特意题写了“泸定桥”三个大字,刻在桥头的石碑上。 两百多年后,1935年红军长征到此,战士们攀链强渡,22勇士冲锋在前,打开北上通道,铸就革命传奇。这桥不只连山河,还连历史,激励一代代人。
300年前,古人是如何将40吨铁链建在大渡河上,一年建成泸定桥的 大渡河水势
阿智通鉴
2025-10-17 09:55: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