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看不上中方?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里克扔出了一句狠话:“印度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 这位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任过职的秘书,为印度制造业描绘了一条全新的赛道,这话听着挺硬气,实则更像给自己找台阶的场面话。 不是印度真瞧不上中国的发展路径,而是中国那条路的门槛太高,他们根本迈不过去,才说要“另辟蹊径”,这背后全是现实的无奈。 先说说中国这条“高速公路”到底有多难走,可不是随便谁想挤就能挤进来的。 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都突破40.5万亿元了,占全球近30%,比美、日、德三国加起来还多,连续15年稳坐全球第一的位置。 更厉害的是,从螺丝钉到大型机械,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咱们全配齐了,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光伏组件、新能源车这些高端产品更是卖遍全球。就拿港口来说,2022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50亿吨,印度才20亿吨,差了整整7倍多。 上海港航道深度超过18米,超级货轮直接靠岸,印度直到2023年才刚开始建第一个深水港,之前30%的货物都得靠邻国转运,又费钱又耽误时间,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说是“高墙”一点不夸张。 再看印度,庞德里克说要另找赛道,可他们的家底实在撑不起这份野心,这位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干过的官员,不可能不知道印度钢铁业的底细——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5亿吨,印度才1.3亿吨,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够,高端钢材更是得靠进口。 制造业的基础是基建,印度的公路坑坑洼洼,铁路还是百年前的老古董,尼赫鲁港承担了印度近一半的集装箱运输,可周边公路天天堵车,货轮靠岸后卸完货,运到工厂还得耽误好几天。 电力更是老大难,工厂动不动就断电,咱们早实现了村村通电,印度还有上亿人没用上电,这种条件怎么搞大规模生产? 更要命的是劳动力和产业链的问题,印度人口多,但真正能上手的技术工人太少,大部分人连基础的操作技能都没有。 苹果把部分iPhone产能迁到印度,看着热闹,可2024年零部件本土化率才35%,屏幕、电池这些核心零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高端的Pro机型根本造不了,新机首发还得靠中国工厂撑着。 特斯拉本来想在印度建厂,结果印度政府逼着三年内本地采购25%零件,还索要电池技术专利,上海给特斯拉的是低息贷款和免税政策,印度却要收高额租金和额外电费,最后马斯克直接撤资了,这营商环境谁敢来? 庞德里克说印度有“技术娴熟的工程师群体”“完善的机构体系”,这纯属往自己脸上贴金。 印度光负责港口管理的单位就超过20个,想扩建个码头,部门之间扯皮就能拖好几年,孟买港装卸货物还靠人工,新加坡港早就用自动化设备了,人家货轮周转一天搞定,印度得花两天半,费用还是周边国家的5倍多。 所谓的“PLI激励计划”看着投了187亿美元,建了1300多家工厂,可实际带动的产值大多是组装环节,核心技术一点没掌握,跟中国从低端到高端全链条突破根本不是一回事。 印度说不想走中国的路,本质是走不通,中国当年发展制造业,一边建基建、搞教育,一边抓技术创新,花了几十年才打下基础。 印度现在想跳过这些步骤,直接搞“高端制造”,简直是异想天开,就像盖房子,中国是一砖一瓦把地基打牢了,印度却想直接盖顶楼,忘了底下还没立柱子。 他们喊这话,一是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让老百姓觉得“印度比中国强”;二是给韩国这些合作方画饼,想吸引技术和投资,告诉人家“我们跟中国不一样,值得投”。 可现实不会骗人,苹果在印度建厂好几年,产能始终上不去,良率波动大,遇到问题供应链根本跟不上;印度花90亿美元建的新港口,要到2035年才完工,就算建好了,周边的公路铁路还是跟不上,照样效率低下。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附加值中国占28%,印度才3%,这差距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缩小的。 说白了,庞德里克的话更像一种公关话术,遮遮掩掩回避自己的短板,真要发展制造业,得像中国这样踏踏实实干——先把公路铁路修通,把电力供稳,把工人教会,把产业链补全。 天天喊“不想当中国”,不如先解决自家港口拥堵、工人罢工、政策朝令夕改的问题,中国的路从来不是“拥堵”,而是靠实力铺出来的康庄大道,印度要是真有本事,先把基础打牢了再说,不然所谓的“新赛道”,到头来只能是条走不通的小路。
印度还看不上中方?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
漫聊小知识
2025-10-16 17:44: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