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恨,汪精卫秘书充当日本人间谍,导致作战计划泄露,日军舰队逃出包围圈! 1937年8月的南京,淞沪战事已箭在弦上。日本内阁确立“速胜”策略。 他们计划用海军封锁中国沿海,再让陆军沿平汉、津浦线南下。长江流域是其贯通南北战场的核心通道。占据此处,既可直取南京,又能切断中国守军的长江补给线。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海军提前布局。第三舰队作为主力,长期盘踞上海及长江口。该舰队下辖第11、12战队及上海特别陆战队。装备有“出云号”巡洋舰等30余艘舰艇、130余架战机。 与此同时,20余艘日舰以“通商”“侨民保护”为名,分散停泊在长江中上游的南京、九江、武汉、宜昌等口岸。 它们实际承担着侦察江防、传递情报的任务。8月9日虹桥事件后,日军加速战争部署。第三舰队19艘军舰在11日抵达吴淞口,进入待命状态。 危急关头,8月11日,蒋介石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会议针对性制定破局战略。一方面趁日军主力集中华北,用“以快制快”的方式,歼灭上海日军陆战队。 另一方面封锁江阴要塞。此处江面仅宽1200-1500米,两岸炮台林立,是扼守长江咽喉的天然屏障。 如果在这里截获长江中上游的日舰,一举切断日军水上战线,就能来个瓮中捉鳖。 参会者只有十余名大员。负责记录的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浚(下图),成为唯一接触此核心机密的非决策层人员。 谁都没想到的是,会后数小时,黄浚就将封江计划,泄露给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 黄浚字秋岳,7岁能诗,汪精卫曾评其诗文“如凝妆中妇,仪态万方”。他留日时结识侵华分子,后攀附汪精卫,还将儿子黄晟安插外交部,组建间谍网。 日军获知情报后,大惊失色,立即组织舰船撤退。 8月12日凌晨,长江沿线日舰同步行动。南京江面的“宇治丸”“朝颜丸”以紧急补给为由,仓促起锚。 九江的“大贞丸”,在日军炮艇护送下冲破警戒逃走。 武汉的“势多丸”则伪装“检修航线”加速东逃。这些舰船避开常规航道,借助江汊水道隐蔽行驶。有些甚至以“中立商船”蒙骗沿途驻军。 当时,中国海军正在执行沉船封江作业。43艘老旧军舰与商轮已准备自沉阻塞航道。但布防部队还没接到截击命令。 等到8月13日,国军指挥部察觉异常,急令扬州空军第五大队追击时,大部分日舰已经冲过江阴要塞。最终只俘获了因主机故障掉队的“岳阳号”“大贞号”两艘商船。其余20余艘日舰,全都逃入黄浦江。 逃走的日舰,很快成为淞沪会战的“刽子手”。旗舰“出云号”用重炮轰击淞沪守军阵地,造成大量伤亡。多艘驱逐舰参与封锁长江口,阻断海上补给。 舰载机则配合陆军空袭中方防线,直接加剧了战局的惨烈程度。 江阴封江计划的破产,也让我们失去了集中打击日军长江舰队的唯一机会。 后续的江阴保卫战中,中方海军虽然用沉船的方式阻挡敌人,仍因为日军海空优势遭遇重创。 此后,黄浚又多次给日军传递情报。冯玉祥前往南翔前线时,三次遭到精准轰炸。张治中视察江湾时,敌机如影随形。 白崇禧险些在饭店爆炸事件中遇袭。宪兵司令谷正伦的“特警二队”随即展开布控。他们策反黄家女仆,掌握了黄浚的行踪。 又通过伪装车祸,截获日谍的礼帽。在礼帽夹层中搜出江防图与部队调动令。8月26日晚,特工用伪造的“嘉奖信”作为诱饵,将18名涉案者引诱到黄公馆齐聚,把他们一网打尽。 1937年12月初,南京沦陷前夕,黄浚、黄晟父子被押赴雨花台枪决。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