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中美互相征收港口费,是中国在吃亏,因为美国几乎不造船,而中国的造船量却很大,但事实上,中美对制裁船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先说说美国那边的规矩,那叫一个简单粗暴,简直是对着“中国制造”四个字来的——只要这船是中国船厂造的,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公司在运营,不管船身上挂着哪国的旗子,到了美国港口就得乖乖交这笔额外费用。 他们打的算盘挺明白,知道中国造船多,想靠这招从咱们这儿捞钱。可他们忘了,造船的和运营船的压根不是一回事,中国造的船好多都是卖给欧洲、东南亚或者其他国家的公司,这些船跑美国港口,掏钱的是那些外国公司,咱们中国造船企业一分钱损失没有,美国这招其实根本没打到咱们的痛处。 再看咱们中国的规矩,那才叫“扒皮看内核”,根本不盯着“在哪造的”这种表面标签,而是直愣愣盯上了全球航运圈里美国的根儿——资本和人。 交通运输部早有明确说法,只要航运公司里美国资本占了四分之一,或者公司的负责人里有美国人,不管这船造在韩国、日本还是欧洲,不管船籍挂在巴拿马还是新加坡,只要敢进中国港口,就得掏这笔特别港务费。这规矩一出来,等于把美国在全球航运业里藏着的那些“隐形船”全给揪出来了。 更关键的是,中美对彼此港口的依赖度根本不一样,美国西海岸的长滩港,中国业务占比高达62%,洛杉矶港也有43%,就算是东海岸对华依赖度最低的弗吉尼亚港,中国货也占了19%。 可中国这边呢,上海、宁波这些对美船依赖度最高的港口,美线业务占比也才18%到22%,天津、青岛更是不足10%。 这意味着美国的港口更离不开中国的货物和船只,咱们就算收点费,他们的船该来还得来,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他们需要的好多商品只能从中国买,货物得靠船运,船就得靠中国港口。 而且咱们这政策不仅不吃亏,还能给国内产业带来好处,美国船东为了躲开“美资”“美造”的标签,已经开始把新船订单从韩国、日本转到中国的民营船厂了。 要知道2024年全球1.2万TEU以上的大集装箱船,38%的订单都是美资船东下的,这里头23%在韩国造,要是有30%转来中国,就能给咱们带来200万CGT的增量,相当于2026年全国新船订单的8%。 还有修船业务,那些挂美国旗的LNG船、邮轮想改挂其他国家的旗子,得换通讯、安全系统,单船改装费就3000万,中国修船企业起码能拿到60%的份额,这又是10个亿的新增产值。 有人担心这会不会让船不来中国港口了,其实根本没必要操心,中国港口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位置太关键了,上海、宁波这些港口都是全球吞吐量排前几的,好多货物从中国出口,或者要运到中国来,根本绕不开。 就算有些船想躲费,转到香港、高雄这些地方,咱们北方的青岛、天津港还能承接中转货,反而能带动北方港口的发展。 而且运费涨了之后,那些对时效要求高的芯片、生鲜,会转走空运,浦东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反而能提升,中欧班列也能分到更多货,等于把海运的损失从其他地方补回来了。 再看美国那边,他们收的那点费最后都得自己人买单。海运成本涨了,船公司肯定要把成本转嫁给货主,货主再涨零售价。 就像特斯拉,中国出口的零部件走美线,新增运费得1.8亿美元,最后只能给Model3涨价200美元,让美国消费者掏腰包。 沃尔玛里卖的中国家电、家具也是一个道理,一台55寸电视的到岸成本增加240美元,货架价就得涨近100美元,最后还是美国老百姓吃亏。 所以说,那些喊着“中国吃亏”的人,要么是没搞懂两边的规矩,要么是被表面现象骗了,美国想靠“只认造船地”的笨办法占便宜,咱们直接用“盯资本、盯人”的精准招数回应,既守住了自己的利益,还能带动国内造船、修船产业,反而让美国陷入“收点小钱、百姓买单”的尴尬境地。 这哪里是中国吃亏?分明是咱们把主动权牢牢抓在了手里,用更聪明的办法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以后再听到这种说法,千万别信,咱们这账算得明白着呢,不吃亏,更不会输!
很多人觉得中美互相征收港口费,是中国在吃亏,因为美国几乎不造船,而中国的造船量却
漫聊小知识
2025-10-15 18:46:02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