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以54亿美元的大手笔拿下ABB机器人业务,是否是一场精心谋划的,针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狙击战? 欧洲巨头的机器人业务不断被亚洲企业收购,欧洲制造业的疲态进一步显现,竞争的焦点将进一步移至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 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全球优质资产,进而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这一招,日本企业比欧美企业更加擅长。 软银接盘ABB机器人业务,中国资产是核心筹码 软银收购ABB集团的机器人业务,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现有格局被搅动。一边是ABB集团放弃了连续两年营收大跌的“非优质”业务,一边是软银补齐了工业机器人方面的短板,孙正义心心念念的“物理AI”帝国成功筑基。 即便该项收购标的明年才能完成正式交割,但软银已然赚了,ABB在中国的优质本土化资产——上海超级工厂是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基地,有着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价值链,软银可以凭此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是一股直接影响力极大的重要力量。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的烈度直线上升,AI算法、硬件载体、数据服务,一个都不能少。软银所图甚大,日本发那科市场份额第一,但在AI赛道不如软银,被美的收购的库卡深耕中国市场,但缺乏足够的算法储备。于是,在“谁能给机械手臂装上智慧大脑”的竞赛里,吞下ABB的软银看起来要领先一步了。 还在致力于国产化率过半的中国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近年来的新安装量保持着全球50%以上份额。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崛起势头非常迅猛,2024年国产化率超过50%,埃斯顿、汇川技术在国内出货量前十中,超越ABB分列二、三位。 但需要看到,国际巨头仍有较大的优势,以ABB为例,其在汽车焊接、精密装配等高端领域占据较大优势,上海超级工厂的庞大产能不断被投射到各个产业领域。 不差钱的软银接手后,完全可以通过收紧高端工艺授权和降低中低端产品价格来冲击中国机器人市场——在商言商,手握一把好牌的软银没有理由不这样做。比如,ABB独有的七轴协作机器人技术,国内企业目前尚未突破,“卡不卡脖子”,主动权在软银手里。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软肋,会被精准打击么? 高端核心技术自主化有待提升,只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软肋之一,更有可能被针对的,是工业数据话语权的缺失。 不完全统计,ABB机器人接入了中国4000余家工厂的生产系统,积累了大量电子信息、汽车等关键产业的工业数据。而软银拥有强大的数据存储与AI分析能力,通过数据建模掌握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规律,进而可以针对性地调整设备维护与工艺优化等增值服务。 对此,近年来“质、量双升”的中国智能机器人企业将以集群效应,冲抵相关技术壁垒与劣势。 作为传统的机器人制造强国,日本在该领域面临中国的快速追赶,日本机器人工业会多次提出业界要重视来自中国的竞争。软银的收购实质上与日本的官方战略呼应,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去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创新战略》里明确提出,要“通过国际整合强化技术主导权,应对亚洲竞争对手挑战”。 软银拿下ABB只是日本打出的“组合拳”之一,日本企业有着更有利的专利联盟,日本正通过“物理AI”概念抢占下一代机器人的标准制定权,现在,有了ABB的本土化渠道,可以直接渗入中国制造业的部分核心环节,甚至阻碍国产化率的提升——最终目标,就是减缓中国机器人企业参与全球规则构建的步伐。
软银收购ABB,能拿捏住中国机器人企业的软肋么?
数据读城
2025-10-14 23:31:00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