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海上收费战”已正式开打!美国刚宣布“拦路抢劫”,中国的“关门打狗”令,就已经下达!这不是贸易,这是“海盗行为”。当特朗普政府,妄图用每吨50美元的“港口服务费”,来扼杀中国海运时,国务院817号令,已经在中国所有港口,张开了一张“天罗地网”,专等美国货船,自投罗网! 全球海运业依赖一套百年老规矩,这些规矩源于国际公约,确保船舶在各国港口间顺畅通行。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打破了这份平衡,宣布从10月14日起,对所有与中国相关的船舶征收额外港口服务费,每净吨50美元起步,三年内逐步涨到140美元。 这项措施名义上是为了提振本土造船业,报告中直指中国船舶订单占全球一半以上,补贴政策挤压了美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收费体系设计得颇为周密,不仅针对中国船东,还延伸到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外国公司,按集装箱数量额外加税;若企业继续采购中国船舶,一趟航次最高罚款350万美元。这样的安排,实质上就是通过抬高运营成本,迫使全球航运转向美国的高价船舶。华盛顿的决策层推进这项政策,一方面借大选年展示对华强硬姿态,另一方面试图从海上卡住对手的脖子,限制其海上力量扩张。 这项美国举措一出,航运圈子立刻炸了锅。世界航运理事会估算,这会让全球运费每年多出200亿美元,每个集装箱运价额外涨600到800美元。 美国国内反弹更猛,港口运营商、农业州农户和制造业老板联名上书,警告出口将受重创,仅农产品一项就可能丢掉24万个工作岗位。 农场主们算不过来,大豆和玉米出口成本飙升,会直接砸了他们的饭碗;工厂老板们则担心供应链断裂,仓库空转,机器闲置。即便反对声浪这么大,特朗普政府还是咬牙推进,文件在白宫签署时,脚步声回荡在走廊,显示出铁腕姿态。可这套算盘打得响,却忽略了全球海运的联系,任何单边行动都像扔进水里的石头,涟漪会波及四方。 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北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迅速祭出对等反制。2025年9月29日,国务院公布第817号令,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明确对实施歧视性措施的国家,采取对等或更强力的回应。 新条例引入“穿透式监管”,不只盯住挂美国旗的船舶,还追踪那些通过融资、租赁或保险与美国资本挂钩的第三方船只。从10月14日起,中国港口对这些船舶征收船舶特别港务费,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约合56美元,比美国收费高出一截;2026年4月17日起涨到640元,2027年后继续累加。 此外,美资背景船舶丧失优先靠泊权,只能排队等候;美国航运公司也被挡在货运代理和船舶中介业务门外。这样的设计,直接戳中美国海运的软肋:全球70%的航运保险和50%的船舶融资依赖美欧金融体系,中国通过这些限制,逐步构建不靠西方的结算网络。 中国反制的另一层手笔在于数据管制,所有中美航线交易平台必须向交通部门上报信息,违规最高罚5000万元。 这不光是收费那么简单,更是切断美国企业获取中国港口运营数据和舱位预订的通道,压缩他们的本地化服务能力。817号令的实施,正好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11条,授权各国对外国船舶采取必要环保和安全措施,将港口收费与反歧视政策捆绑,谁也挑不出法律毛病。 这样的回击,立足规则之治,而不是蛮干,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稳健策略。华盛顿的“海盗式征税”被全球航运圈骂得狗血淋头,中国则用法律武器守住自家地盘,显示出大国风范。 这场收费战的影响早已超出中美两国,直奔全球扩散。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前十大航运公司中,五家超过一半新船订单来自中国船厂,美国收费一落地,这些公司的单趟成本就得涨12%到18%。 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等巨头开始调整航线,减少对美国中小港口的停靠,转而集中洛杉矶和长滩大港;同时开辟从亚洲到非洲、南美的新路线。 2025年以来,上海港新增12条国际航线,80%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种“绕开美国”的趋势,正在悄然重塑全球航运版图。绕行虽多耗油钱,但比额外收费划算多了,企业们算着账本,船队像棋子一样挪动位置。长远看,这会加速供应链多元化,亚洲和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热点,美国的单边主义反倒帮了对手一把。 本质上,这场海上收费战是中美争全球海运规则主导权的缩影。美国靠单边制裁保位,中国用法律手段建新秩序。 过去百年,海运靠公约维系公平,现在华盛顿的举动像在砸规矩,中国则借公约反守为攻。全球企业夹在中间,成本上涨,效率低下,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超市里的货架价悄然上浮。长远视角,这场对峙会推动航运数字化和区域化,中国的数据管制,正好抓住金融痛点,建起独立网络。博弈中,谁能先适应新规则,谁就占上风。美国若继续硬扛,只会加速自身边缘化。
中美全面开打,大量中国产品被美国下架,荷兰得令,强抢中企资产中国产品被一夜间扫
【283评论】【19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