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罗里达州的一名共和党参议员斯科特称:“对付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购买他们的任何产品,全部只购买美国产品。” 很多议员希望通过孤立中国来让本国制造业复兴,但实际上美国制造的产品也很难完全自给自足。 美国自身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把“所有产品只买美国货”的主张推向极致,不只是中国会被排除在外,美国本土企业的出口也会受损。 试问体系如此庞大的全球化贸易,一说切断就能完成吗?用政策改变一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每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消费者最终只能面对提高成本和降低选择的现实,美国制造回归,可以说多多少少是在“制造神话”,现实一点说,想象太美好。 实际上,议员们所说的切断对华采购,“只买美国产品”,不光是针对中国,更像一种政治宣示。 在选举季里喊得震天响,好像让选民觉得他们“很强硬”,但真到具体产业层面,政策很难落地得如此彻底。 去沃尔玛逛一圈,随手拿起一件商品,十有八九标签上印着“中国制造”,无论是玩具、衣服、电子产品,还是厨房里的小工具,新兴领域里如新能源、锂电池、通讯设备也逃不掉中国元素。 这种“摆脱中国、只买美国”策略真的解决了美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吗?大家都知道最近美国通胀压力一直在,不少民众已经感到生活成本节节攀升。 如果只买美国产品,生产成本飙升必然会传导到价格端头,那些低收入群体受冲击最大。 而供应链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很多美国产品的原材料或者部件仍然是来自中国,不可能说断就断。 美国本土造价高、人工成本贵,制造体系远不如中国那样高效,短时间想甚那么容易“国产替代”,消费者的钱袋子实际承受不了。 美国每年都要向世界出口大量农产品、飞机、机械、高技术产品等,如果主张彻底“脱钩”,对美国商品的出口也会带来新的障碍。 中国是美国农产品最大买家之一,在大豆、玉米、猪肉等领域每年都给美国农民带来巨额收入。 如果真像某些议员说的那样,全线脱钩,那么这些产业链上下游都要受到冲击。 最近几年美国的对华出口一直保持高位,制裁并未让出口端彻底卡壳,面对这样的现状,议员们口号喊得再响也很难改变什么根本格局。 不少行业人士也明白,完全脱钩只会造成中美“双输”,科技企业、汽车制造商、农业巨头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 回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是哪一方主动就能逆转的,很多议员热衷于用政策说事,但忽略了产业链的实际运行规律。 贸易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存在,单方面“关门”只会破坏既有的利益格局,损人不利己,结果谁都难受。 这几年全球局势动荡、地缘政治纷争加剧,经常有声音说要“重构供应链”,但真正见到有效的“去中国化”,还远远没有落到实处。 现在制造业回流美国,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成本和配套,企业不愿盲目追逐短期政策红利,毕竟市场规律最真实。 大量的美国企业其实还在中国投资、扩产,硅谷的那些科技公司、汽车巨头、零售业巨头都在用脚投票。 你觉得呢?在全球协作的大潮里,单边极端政策真的能带来更好未来?
一位佛罗里达州的一名共和党参议员斯科特称:“对付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购买他们
修竹崽史册
2025-10-14 13:50: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