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王树国校长说:“底层人最大的无知,就是认为能力比学历重要,根本没意识到,学历不是一张废纸,而是底层人改写命运最公平的入场券。” (信源:大院新闻——及时语丨王树国教育“三问”,触动了谁?) “没有学历这张‘入场券’,能力再强可能也没机会施展;没有文凭这个‘敲门砖’,技术再好或许也无人问津。”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湘潭县一中的讲座上抛出的这段话,虽戳中不少人的心结,却精准勾勒出当下的生存法则。 当 2025 年国考近 4 万个岗位中专科生仅能报考 52 个,当 500 强企业校招靠系统自动过滤本科以下简历,没人能再忽视学历这道硬门槛。 学历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筛选机制的 “通行证”。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 年高校毕业生将达 1222 万,平均 55 人争抢 1 个岗位,在这样的竞争烈度下,用人单位只能用学历建立第一道筛选屏障。 某央企 HR 曾坦言,校招季每天收到上千份简历,系统初筛时本科以下直接归入 “备选池”,根本到不了人工审核环节。这并非否定能力,而是在信息不对称的职场中,学历是最高效的“能力背书”—— 它至少证明你通过了某阶段相对公平的考核,具备基础的学习能力与抗压性。 更现实的是,学历与职业发展“天花板”挂钩。数据显示,同一岗位本科起薪比专科高18%-25%,晋升概率高出42%。物流公司员工小林大专毕业奋斗5年薪资卡在8千,考完成人本科跳槽后薪资翻倍,他称“以前觉得能力重要,后来发现学历绕不开”。 在考公考研、职称评定等领域,学历门槛效应更明显:2025年国考本科可报岗位是专科的3.2倍,76%的中高级职称要求本科起步,一线城市早教机构也“本科优先”,薪资差两档。 但把学历奉为 “万能钥匙” 同样走入误区。王树国在讲座中特别强调,“人的能力和学历不是一对一的,就业之初学历能帮你,但一生事业最终靠的是能力”。 职场中从不缺这样的案例:名校毕业生空有理论却眼高手低,最终在试用期被淘汰;普通院校毕业生凭借踏实肯干与持续学习,反而一步步走到核心岗位。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葛宇航放弃保研后,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与针对性的求职准备,斩获比亚迪等 4 家企业 offer,他的经历印证了 “学历是敲门砖,但职场竞争力终究靠实力”。 理性看待学历与能力的关系,不同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在能力范围内争取更高文凭是最划算的投资。这不意味着非要挤顶尖名校,而是通过学历提升拓宽选择空间—— 毕竟在考公、就业等关键节点,多一纸文凭就多一条出路。 2024 年 1342 万高考生中仅 478 万进入本科,当 “人均本科” 只是幻觉,提升学历本质上是为自己争取更安全的生存底线。 已步入社会的职场人,更要懂得 “学历补短板,能力筑长板”。成人教育是重要路径:自考、成考、国开等国家认可的学历提升方式,虽含金量不及全日制,但能帮你迈过许多基础门槛。 2025 年考公政策表明,超 80%的岗位向成人本科开放,考研时成人本科与全日制本科生报考资格相同,有某成考毕业生借此跨专业考取硕士并成为高校教师。 同时,要积累“硬成果”,如设计师打磨作品集、程序员积累项目经验、写作者产出优质稿件,这些实战成果在专业领域比文凭更具说服力。 真正成熟的职业观,是把学历当作 “垫脚石” 而非 “终点站”。拿到学历后躺平的人,终将被持续进步者超越;起点不高却坚持学习的人,总能慢慢缩小差距。 那些纠结 “穷人重技术、富人重学历” 的论调并无意义。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与资源不同,但提升自我的权利均等。 抱怨规则不公无法改变现状,不如像那位成考毕业的护士所说:“提升学历不是为卷赢别人,是为不被卷出局”。学历不够就针对性提升,能力不足就扎实打磨,两者兼顾则双线发力,把时间花在实处远比怨天尤人更有价值。 王树国的话与其说是 “扎心”,不如说是提醒:在现实规则下,学历是入场券,但能让你留在赛场并笑到最后的,永远是持续生长的能力。与其争论学历与能力孰轻孰重,不如将两者化为前行的双翼 —— 用学历敲开门,用能力站稳脚,这才是对自己人生最负责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