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副总裁范皓宇最近在42章经上分享他的产品设计哲学。很完整了介绍了品味、产品设计、用户洞察、AI时代变革的一些思路,其实很值得产品人思考。
——品味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构建工具
品味并非客观标准,而是一个服务于“自我区隔”和“身份标榜”的系统。
这背后有一个严密的链条:内容 → 风格 → 品味 → 标签。人们通过消费具有特定风格的内容,来完成一次品味的体验,从而为自己贴上想要的群体标签
比如去鹿港小镇吃饭、第一次点星巴克,其核心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有品位”的身份象征。
——产品哲学是直觉、信仰与复杂性的组合
谈到数据和品味相对立的时候,立场让人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而非完全依赖数据。
而数据指标可能从定义之初就带有主观性。而用户的真实感受和创造者的直觉(如同战场指挥官的预感、好厨师的味觉)是更真实、更直接的反馈。
数据是辅助行走的拐杖,真正的行走要靠自己的双腿(直觉)。
谈到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范认为,实用主义是理想主义的前提。一个纯粹的、不接地气的理想主义者无法带来实际创造。人需要先成为彻底的实用主义者(解决自身问题,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理想主义才能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正发挥作用。
——谈用户洞察,产品人和用户有三个关系:神、仆、友
神与信众:创造者主导,用户被动接受。
仆与主人:用户主导,创造者一味迎合。
只有朋友与朋友,才能创造平等对话,互相理解,共同提升的环境。
而衡量好产品的四个声音:诶?初见时惊叹——嗯!初用时赞叹顺滑与出色——哎呦喂!深度使用后,发现新功能或价值时的惊喜——我X!在产品生命周期末端时,被生态和无缝体验所震撼。
——AI冲击下,会在Maker、User、Designer 之外还会诞生新角色。
AI缩短了从需求到结果的路径,传统精细分工的流水线模式将被淘汰。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具备端到端的创造和交付能力,直面复杂性。
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属于用户个人的AI Agent,能深度理解用户,提供高效、可信任的连接与服务。
而用户不再关心制造过程;设计行为将被消解,因为AI可以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创造的本质是有趣、逻辑与资源配置
有趣”不能被地设计的,它是一种自下而上、自然的、根植于人性的特质。所以每个设计师、产品人应该是去体验生活,收集“小确幸”,然后分享。
做产品不能只讲逻辑,要把有趣和想象力放到第一位,依赖于内心的正反馈和对生活细节的品味观察。
资源配置要先观察与收集那些环境、人性和情感细节。再将收集的元素巧妙组合,在复杂模型中“压缩”找到最优解。
“观察-理解-压缩-创造”的流程无论是做产品、做设计还是做不同领域的内容,都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