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太优秀了! 不少人尝过海水稻,都觉得口感糙,不如普通大米细腻,可为啥江浙沿海、新疆戈壁这些地方种得越来越多?国家还一直大力支持? 说白了,这事儿真不能只看饭碗里的口感,这背后得提两个人。 1986年,陈日胜在海边发现了一株野生海水稻,带着那522粒种子一代代培育,终于选出了能稳定生长的“海稻86”。 后来袁隆平院士盯上了这事儿,2012年起带队研究,还提出“海水杂交稻”的育种方向,2016年牵头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甚至定下“亿亩荒滩变良田”的目标。 他们俩都清楚,海水稻的本事根本不在口感上。 我国有5亿亩能种海水稻的盐碱地,要是全利用起来,按亩产600斤算,一年能多收3000亿斤粮食,这相当于好几个农业大省的产量总和。 你想啊,咱们耕地就那么多,这些以前白花花的盐碱滩,可不就是藏着的“潜在粮仓”? 新疆二二三团的变化最实在,以前重度盐碱地种啥都不行,跟袁隆平团队合作后,用“四维改良法”种海水稻,三年就把土壤盐分从24‰降到3‰,今年亩产直接突破1000斤。 更妙的是海水稻能“改土”,山东庆云的李明海以前看着村里1000亩盐碱地犯愁,试种海水稻后,不仅亩产超800斤,种过稻子的地过几年还能种小麦、棉花。 温州更会想办法,把海水稻基地做成旅游景点,让盐碱地长出“金疙瘩”。 新疆的农场还发现,种海水稻能防风固岸,海边堤坝都更结实了。 现在青岛的研发中心还在筛新品种,耐盐度能到5‰以上,亩产也往300公斤冲。 虽然现在口感一般,但科研人员早盯着呢,再说了14亿人的粮食安全,从来不是只看好不好吃,而是要看能不能端牢饭碗,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良田。 海水稻长在盐碱地里,结出的其实是底气,那些糙米粒背后,是亿亩荒滩变良田的希望,是国家长远的打算。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上观新闻——袁隆平重视的“海水稻”在江浙沿海越种越多,但口感不好产量低难挣钱……)
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
星星有话讲
2025-10-13 14:01:43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