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

玉尘飞啊 2025-10-12 16:45:47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甲骨文写作!经过翻译,阅卷组发现考生作文严重跑题,最终只得了6分,此事传开后,成绩一般的男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可入学后不久,他的导师就选择辞职,甚至说出了:“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9年6月,一篇写在高考答题纸上的作文让阅卷老师们陷入了困惑。纸上布满了工整却难以辨认的古老符号,这件不寻常的事迅速在阅卷组内传开。 由于无法直接判读,阅卷组不得不请来四川大学的古文字专家协助。经专家辨认,这篇作文主要是用甲骨文书写的,同时还夹杂了金文和大篆等古文字体。 这位考生名叫黄蛉,是绵阳南山中学的一名复读生。他性格文静,对古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高中老师蒲体超的指导下掌握了不少甲骨文知识。 在高考语文考场上的《熟悉》为题作文时,黄蛉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他花费超过一个半小时,用古文字完成了这篇作文,希望以此引起关注。 尽管书写形式特殊,但最终因为作文内容与题目要求偏差较大,经过专家翻译和评审后,这篇作文只获得了6分,黄蛉的高考总分为428分。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曾看过黄蛉凭记忆摹写的作文,认为其“有一定天赋”,但同时也指出其中存在一些古文字使用不准确的情况。 当年9月,在四川省内多所高校表示有意向后,黄蛉通过四川大学古文字专家的测试,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破格录取。 进入大学后,黄蛝曾希望低调生活,但“甲骨文考生”的身份仍让他受到关注。四川大学为培养他,安排了特殊培养方案,甚至返聘已退休的何崝教授作为其专门导师。 然而,进入四川大学本部学习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何崝教授在指导黄蛉一段时间后,对其学术态度产生了看法。何教授认为黄蛉有些“浮夸”,喜欢“吹牛”,并且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 何崝教授曾具体指出,黄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能读懂《文心雕龙》,而这本著作与古文字研究关联不大,他认为这反映了黄蛉不够踏实的学术态度。 2011年11月,何崝教授向学校提交辞呈,表示不再担任黄蛉的指导老师。他公开表示:这个学生有些浮夸,没有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 这一事件经《成都晚报》报道后,再次引起社会对黄蛉和高校特殊人才选拔机制的讨论。 黄蛉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少年因特殊才华获得机遇,又因后续发展引发思考的过程。它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对高考规则、偏才选拔与公平教育的讨论。 从黄蛉的经历中,人们可以看到天赋与机遇、关注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如何在发现特长的同时夯实基础,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黄蛉作为高校特殊人才选拔机制的一个典型案例,其经历为教育评价提供了具体的观察样本。它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更科学地识别和培养有潜质的青年。 如今,黄蛉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他的故事提醒人们,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久的努力和踏实的态度。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知识的持续探索和对自我的清晰认识。这需要内在的驱动和不懈的坚持。 黄蛉的经历也表明,外界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来机会,也可能带来压力。如何保持初心,是每个面对关注的人需要学习的课题。 最终,每个人的道路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完成。外界的声音只是参考,真正的方向在于内心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甲骨文考生获高校破格录取 导师斥学风浮躁罢课》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