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年以前,一个公社一个武装部,工作人员不超过5人,一辆机普车,一个大队一部手摇

轩叔观察 2025-10-12 10:27:04

七二年以前,一个公社一个武装部,工作人员不超过5人,一辆机普车,一个大队一部手摇式转接电话机,晚上照明用的煤油,猪肉凭票五六毛钱一斤,穿衣每人1丈5尺布票,上高中书杂费全年2块四毛钱,一个馒头3两粮票7分钱,最大的票子是拾圆大团结,没有自行车,土地集体所有,挣工分,交公粮,一个大队一个卫生所,有病3,2毛钱的药片一吃就好,基本上不生病。[无辜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走向集体化,1957年甘肃刘口子地区四个村庄合并成高级社,社员将土地农具归公,仅留自留地,当时出现一个特殊概念“长款”——作价入社时资产超出应缴额的部分,全任洼子107户中仅有4户有长款,这些钱被存入集体公积金。   集体化第一年迎来转机,刘口子1957年小麦亩产达380斤,比前三年均值增长四成交完每亩120斤的公粮后,社里粮仓仍堆满金黄的麦粒,会计账本记录着当年储备余粮4。2万斤,足够全社吃三个月。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席卷全国,刘口子大队应运而生,每个劳动力都领到牛皮纸封面的《工分手册》,割麦一天记10分,犁地记12分,妇女插秧记8分,年底核算,每10分工值1角2分,壮劳力全年能挣3500工分。   最难忘的是1959年春季修坝工程,任洼子生产队派往洪德三里桥的13名妇女,住在临时挖的土窑里,二十出头的妇女队长王秀兰带领大家每天抬土12小时,半年后工程竣工,却有7人患上严重风湿。   秋收时节出现劳力短缺,原本200人的生产队只剩87个老弱劳力,深秋的寒潮让30亩荞麦冻在地里,尽管如此当年全县粮食统计显示人均产粮突破1100斤,创下历史记录。   就在这片土地上,变革悄然发生,1962年建立的刘口子小学迎来首批32名学生,用的是三孔窑洞改成的教室。   当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已成历史时,河北晋州周家庄乡却将集体经济延续至今,这个1.3万人的乡镇在1982年面临关键抉择,当时全国推行包产到户,他们却举行全民公投,现存档案记载,参与投票的98.6%社员选择保留集体模式。   这个选择源于实实在在的效益,1982年周家庄人均收入408元,比邻乡高出65%,秘诀在于动态工分制,每个劳动力基础分10分,但会根据劳动质量浮动。   集体经营展现抗风险能力,1995年那场特大冰雹让周边乡镇颗粒无收,周家庄却因连续15年投保农业保险,获得赔偿97万元。当年社员人均分红仍保持2800元,比受灾最重的邻乡高出4倍。   产业转型更显智慧,2000年建成的采摘园开创华北先河,当年吸引游客27万人次。他们将500亩老梨园改造成“梨花古镇”,开发出梨汁、梨膏等深加工产品。2022年旅游收入达4100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38%。   分配制度持续创新。实行“基础工分+效益分红”模式,2023年数据显示,社员除每月1800—3500元劳动收入外,年终人均分红6200元,全乡3260户中,87%家庭在城镇购有商品房,但仍保留乡里住宅。   周家庄的故事告诉我们,经济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实效,无论是工分粮票的历史记忆,还是创新发展的集体实践,都在诠释同一个道理,适合土地的制度,自会开花结果。   网友们议论纷纷: “我们村82年就包产到户了,没想到周家庄还能把公社制度坚持下来,而且搞得这么好,年收入1.8万真不简单!”   “工分、粮票、布票……都是老一辈的记忆了,现在年轻人估计连‘大团结’长啥样都没见过。”   “集体经营能成功,关键得有雷金河那样靠谱的带头人,不然容易吃大锅饭、磨洋工。”   “周家庄模式说明一个问题: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能让大家过好日子,就是好路子。”   “免费教育+免费住房+年年分红,这福利待遇吊打多少一线城市打工人?羡慕了!”   “其实很多农村也想学周家庄,但缺的是产业支撑和管理能力,光模仿体制没用。”   “说真的,如果当年我们公社没解散,现在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富?有点好奇……”   你怎么看周家庄乡的集体公社模式?    官方信源:新华网

0 阅读:1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