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先说说 GPS 给伊朗挖的坑有多深,这可不是空口抱怨,全是实打实的血泪教训。2025 年 6 月那 12 天的伊以冲突里,伊朗海军的船只在波斯湾多次遭遇 GPS 信号突然中断,船在海上跟瞎了眼一样打转,连自家港口都差点找不到,要是真遇上紧急情况,简直就是待宰的靶子。 比这更要命的是人命关天的事,这些年伊朗好几名核科学家和军方高层遇袭,事后查下来都跟定位信号泄露脱不了干系 —— 对手就是靠着 GPS 的精准定位锁定目标,搞出一次次精准暗杀,伊朗连防备都来不及。 要知道伊朗的核设施和军事基地大多在偏远地区,全靠定位系统调度人员和设备,GPS 说断就断、说被劫持就被劫持,等于把国家安危的钥匙递到了别人手里。 这种憋屈日子过了几十年,伊朗终于下定决心找替代品,北斗成了最靠谱的选择。毕竟北斗的实力摆在那,全球定位精度优于 10 米,在亚太地区更是能压到 5 米以内,测速精度和授时精度都比 GPS 在中东的信号稳得多。 更关键的是北斗攥在中国手里,不像 GPS 被美国拿捏着,伊朗通信部副部长早就算过这笔账,直言北斗架构先进还安全,光这一点就比 GPS 强百倍。 而且周边的沙特、阿联酋早就用上了北斗,沙特的轻轨施工、阿联酋的港口调度靠北斗效率都提了不少,连迪拜港口的集装箱周转效率都涨了 20%,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伊朗不可能看不见。所以接入北斗根本不是临时起意,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刚需,毕竟总不能一直拿着金饭碗饿肚子。 但为啥刚接上就急着喊 “临时”?核心还是面子和那点小心思在作祟。伊朗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说要三到五年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这话听着提气,实则根本没摸透导航系统的门道。 先不说别的,光看国际上的先例就知道这有多难:中国从 1994 年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到全球组网花了整整 26 年,中间还得跟欧美抢频率、攻原子钟这样的核心技术,光一个卫星应答机出问题都得冒着风险在发射塔架上 “开肠破肚” 抢修。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折腾了三十多年才勉强能用,印度的区域导航系统搞了十几年,至今精度还不稳定。伊朗自己的航天工业底子本就薄弱,之前发射卫星多次失败,连自主研制卫星的关键零部件都得靠进口,现在突然喊出三五年搞全球导航,简直跟刚学会骑自行车就想参加 F1 赛车没两样。 更现实的是,导航系统不是放几颗卫星就行,得有完整的地面站、控制系统和终端设备,这背后是天文数字的投入。中国北斗建设花了数百亿资金,光卫星研制周期就至少五年,还得抢国际电联的频率资源 —— 要是登记了频率七年之内发不了卫星,名额就会被收回。 伊朗现在连本土的卫星测控站都没建全,更别提在全球布点了,真要硬搞,要么是造出来的系统精度差到没法用,要么就是钱花光了连卫星都射不上去。 说到底,“临时性接入” 就是块遮羞布,既想靠北斗解决眼前的 GPS 断信号、被定位的麻烦,又不想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只能喊着自研的口号撑场面。 毕竟伊朗心里清楚,短期内根本离不开北斗 —— 交通导航要靠它指路,农业监测要靠它定位,连物联网这些关键领域都得指望它稳定运行。要是真把北斗拒之门外,回头还得被 GPS 掐脖子,之前吃的亏等于白受。 不过话说回来,伊朗这想法也能理解,谁不想有自己的 “导航腰杆”?但技术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虚的,中国北斗从 “双星定位” 到全球组网,靠的是一代代人啃硬骨头,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成的。 伊朗要是真有心搞自研,不如先踏踏实实地跟北斗学技术、练内功,把临时接入变成长期合作,等真有了航天硬实力,再谈自主研发也不迟,不然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耽误了正事。
要出大事情了,有说法巴基斯坦将向伊朗转让10架歼10战机。几个小时时间,多架俄罗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