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界开始向特朗普递上反华“投名状”了!10月7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

修竹崽史册 2025-10-11 12:53:21

美国科技界开始向特朗普递上反华“投名状”了!10月7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称,在部分用户要求生成监控社交媒体对话的方案后,已封禁了几个涉嫌与中国政府机构有关联的ChatGPT账户。   美国不少大公司,包括以AI、大数据、云服务为核心业务的企业,纷纷加强对“敏感国家”账户的审查,相关限制有增无减。   许多评论认为,这些公司对中国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打压,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配合美国政府的外交与科技政策:一方面是以“保护知识产权”和“国家利益”为幌子,另一方面是借助技术垄断削弱中国的战略发展动力。   美国科技力量已经更加主动介入到“地缘政治博弈”之中,过去,大家还会谈谈技术无国界,创新面向全人类;现在,技术公司转而成为地缘冲突的参与者、甚至工具。   美国这几家科技公司对中国用户采取“审慎”甚至“敌意”姿态,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哪种数据或者问题敏感,往往通过“灰色规则”悄悄限制中国方面接触核心技术。   有些研究机构反映,申请API、获取数据、访问交流平台时频繁被“审查”,甚至账户直接被停用。   中国高校、实验室申请公开项目的资格时,往往要比其他国家更多一道审核环节。   站在美国科技公司角度,他们一方面声称要维护平台秩序,一方面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利润。   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合规”常常成了随意阻止中国机构的一把锤子。   美国科技企业这种“投名状”倾向并不是今年才有,只不过在政策层面和舆论氛围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年愈演愈烈。   回看贸易战初期,美国不少科技领军企业的态度还稍显暧昧,一边积极游说政府放宽出口限制,一边又加强防范中国科技进步的措施。   但到2023、2024年,不少公司已经主动拥抱强硬政策,甚至连平台的管理层在公开场合也更愿意讲“技术护栏”、“国家安全”这些词,少有以往的开放共赢。   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网络基础设施这些领域,技术审批门槛不断升高,对中国研发力量压制明显。   美方科技公司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紧密配合华盛顿的战略调整,比如,美国政府出台一波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细则后,相关科技公司马上行动起来,配合新规清理账户、下架产品、限制访问。   很多人评论说,这种速度和配合度说明美国科技巨头早已成了政策的“前台”,乃至“打手”。   这种现象在人工智能产品、云计算服务,甚至开源社区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中国开发者、学术团队感叹美方技术资源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消失,“一键下线”,只等政策信号就跟着执行,毫无技术独立性可谈。   美国科技企业一直宣扬“公平”、“创新”、“全球化”,可只要遇上与中国有关的“敏感议题”,马上就会把技术和平台“国有化”,其实就是把平台当作国家机器的延伸。   原本应该以市场规律和科技伦理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却在这一刻让位于“政治正确”。   这种价值体系的变迁,其实反映出美国科技治理方式的变化,过去,美国科技公司要靠开放来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本,现在却把拥护主流政治变成自身“生存稻草”。   哪怕明知会损失市场和创新活力,也要“蹭”上国家战略,如果说之前很多美国公司是被动适应,那么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变成了主动迎合,甚至争做“护旗手”,小心翼翼在中国议题上刷“忠诚度”。   对中国来说,外部技术封锁压力未必是坏事,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不便和机会损失,不过也能倒逼国内企业自我革新,把核心技术、基础研发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实际上,最近这些年中国技术科研就不断加码自研力度,政策层面也已经不再迷信外部资源,而是更加重视本土生态的建设和国际合作的多元化发展。   技术的本质应是服务全人类的创新,而不是博弈和限制,美方科技公司“献忠诚”、递投名状固然能换来一时安全感,但这对全球科技生态并非善事。   你怎么看?对于美国科技界的这一套,会选择坚持合作、分庭抗礼、还是另辟蹊径?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装不下去了!OpenAI力促特朗普对中国AI下手》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