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在金砖与上合组织中两面下注,为何宁可讨好美国也不与发展中国家联手抗衡霸权?背后算盘到底有多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印度在多边组织中的一贯表现,让人看得清楚又无奈。 表面上,印度积极参与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平台,与巴西、南非、俄罗斯、中国等国同台合作,似乎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对抗西方霸权。 事实远比表面复杂。印度总理莫迪的策略显然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既想从多边组织中获得好处,又不愿得罪美国,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显得相当矛盾。 以金砖国家为例,金砖成立之初的目标,是作为新兴经济体联合体,在全球治理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抵御单极霸权的过度干预。 印度的做法与这种初衷明显背道而驰。 在2025年7月的巴西金砖峰会上,印度并没有积极配合减轻对美元依赖的倡议,也没有站在多数成员国一边推动本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合作。 相反,印度选择在美国的注视下,寻找自己的短期利益。 这一策略背后的逻辑很明显:印度目前面临国内经济发展压力,能源和军备需求都在增长,而美国正是印度获取高端武器、技术和资金的主要来源。 莫迪政府宁可保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也不愿在多边组织中与美国形成对抗。这种做法让印度在金砖、上合组织中显得十分灵活甚至有些“滑头”,一方面享受组织提供的政治、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美妥协来保障自己的短期利益。 不仅仅是在金砖国家,印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同样如此。上合组织的初衷是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强调成员国之间的信任与互助。 印度在其中的行为常常偏向“多头下注”。一方面参与区域安全演练,参与经济合作项目,另一方面又与美国保持紧密的战略沟通,甚至在印太地区采取行动,以确保自身在与美国的关系中获得最大利益。 结果是,印度既未真正成为成员国合作抵御霸权的可靠伙伴,也在组织内部制造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分歧。 近期,印度商务与工业部长戈亚尔公开表示,中印两国正在就稀土问题进行磋商。这件事本身并不奇怪,但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它透露出印度在资源和战略问题上的小心翼翼。 稀土作为高科技、军工和新能源的重要资源,中国在全球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 印度与中国的磋商,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空间,同时避免与美国的利益冲突。 换句话说,印度在稀土问题上的行动,也体现了其多边策略的核心逻辑:在确保短期利益和战略灵活性的前提下,不得罪任何大国。 印度的这种策略虽能带来短期利益,却埋下了长期问题,它缺乏长远战略眼光。 国际多边组织本质上是基于长期合作与信任而形成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需要时间积累和信任基础。 印度的两面下注和短期利益导向,注定让它难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共同抗衡霸权的坚定盟友。 这种做法容易在组织内部挑拨离间,破坏合作。印度在上合组织和金砖中不断寻求个别利益,同时不愿承担集体责任,很可能引发其他成员国的不满,削弱组织的凝聚力和对抗霸权的能力。 印度政府对短期利益的过度关注,也反映出其在全球战略中的不确定性。印度既希望获得美国的武器、技术和资金支持,又想从多边组织中得到市场和资源。 结果是,印度往往在关键问题上采取模棱两可的立场,让伙伴国难以明确其真实意图。 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可能削弱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可信度,限制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 印度在多边组织中的投机表现,是其短期利益导向和战略灵活性的直接体现。 莫迪政府显然更关注当下能够带来实质性收益的事务,而不愿在全球治理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上承担长期风险。 这种策略虽然能在某些方面帮助印度获取武器、资源和市场,却也让它失去了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靠伙伴的机会,更可能破坏多边组织内部的信任和合作基础。 印度的两面三刀,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灵活,也暴露了战略上的短视。 在面对美国霸权时,印度宁可投机讨好,也不愿与发展中国家站在同一阵线;在国际组织中,印度既享受利益,又不愿承担责任。 这种策略虽然暂时有利,但从长远来看,不仅会限制印度的国际影响力,还可能让其在多边合作中陷入信任危机。
印度总理莫迪在金砖与上合组织中两面下注,为何宁可讨好美国也不与发展中国家联手抗衡
恒南情情
2025-10-11 01:08: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