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8岁的山东莱西小伙参军入伍,原本是冲着装甲车去的,结果因为是初中文

云端的逐梦人 2025-10-10 01:08:11

1986年,18岁的山东莱西小伙参军入伍,原本是冲着装甲车去的,结果因为是初中文凭,成了装甲团里“喂猪的”炊事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刚入伍时,赵宗刚怀揣着驾驶坦克的梦想,但因为学历问题,他被分配到装甲团的其他岗位,初时,他没有抱怨,反而把这些看似“低级”的工作做得尽心尽力,他先是担任了炊事员,再转到保管室,甚至做过养猪的工作,无论任务多么琐碎,他都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岗位,在他看来,虽然这些工作与他原本的梦想差距很大,但只要是军营中的一员,自己就应当尽全力去做好。 两年之后,赵宗刚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坦克,在他初次驾驶时,紧张和不熟练让他犯了个大错,坦克的离合器被他操作不当烧坏了,这一事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就会让他们气馁,甚至放弃继续尝试,但赵宗刚不这样看,他坚持相信只要多加练习,总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坦克兵,因此,他把自己逼得更紧,别人练一小时,他就练两小时,夜晚还在偷偷看书,学习操作要点,直到年底的考核中,他硬是拿了个优秀。 真正让赵宗刚走上技术修理之路的,并不是这次坦克的失败,而是1993年的一次演练,在那次演练中,他驾驶的坦克突然“趴窝”,被“敌人”轻易俘虏,虽然演习没有受到重大影响,但这次事件给赵宗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如果是在真正的战场上,坦克发生故障,可能就会直接影响战斗的胜负,在那一刻,赵宗刚深刻意识到,仅仅会驾驶坦克是不够的,能修理坦克、保持全团装备的良好状态,才能真正确保战斗力。 赵宗刚主动申请调到修理连,面对陌生的维修理论,他没有退缩,没有高学历,他只能通过每天早起背零件名称,晚上熬夜学习维修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修理连,赵宗刚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迅速成为了技术骨干,他甚至总结出了《坦克故障修理与排除心得》,并且将自己的维修经验传授给了身边的战友,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积累,赵宗刚逐渐能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快速判断出故障的根源。 2009年,赵宗刚被派去参与国庆阅兵的装备保障任务,这一次,他的技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当时,团里的一个徒弟遇到了一辆装甲车发动机不稳定的问题,尽管使用了各种先进仪器,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徒弟打电话给赵宗刚,后者让他把话筒贴在发动机上,听了不到半分钟,赵宗刚便准确指出:“是喷油嘴的小弹簧松了,紧一紧就好,”徒弟照做,问题果然解决了,赵宗刚凭借自己“听音辨故障”的绝技,一次又一次地在关键时刻帮助部队排除故障,避免了因设备问题而带来的损失。 不仅如此,赵宗刚的技术创新意识也一直保持着,他不仅自己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也始终关注如何为部队节省经费,提高效率,在一次重要演练中,部队的三辆坦克相继出现发动机故障,眼看就要影响任务进程,赵宗刚连续三天只休息了六小时,把三辆车全都修好了,也正是从那时起,他的“铁甲神医”的名号开始在部队中传开。 随着新型装备的列装,赵宗刚迎来了新的挑战,部队列装的信息化装备和先进武器让许多老兵感到吃力,但赵宗刚并没有因此感到畏惧,利用休假时间,他三次前往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向专家请教,最终弄懂了新装备的操作和维修原理,每次新装备到位后,他总是第一个掌握操作要领,并且在最短时间内就能修理和操作这些先进武器。 赵宗刚的责任心和技术创新一直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他曾多次带领队员在高原地区训练,面对高海拔低气压对坦克的影响,赵宗刚不相信“高原故障不可避免”的说法,他根据不同海拔调整坦克发动机的供油角,并自己制作了检压仪,防止冷却液气化,最终,赵宗刚所在的部队在整个高原训练期间,坦克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赵宗刚虽然技术出色,但他始终保持低调,在部队中,他的荣誉几乎都让给了别人,那些曾经的荣誉与奖项,赵宗刚从不以此为荣,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他的真正满足感来自于部队装备的完好无损,来自于新兵和战友们的成长,他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身边的战士们,培养了三百多名技术骨干,他们后来在部队的各项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赵宗刚迎来了退役的年龄,虽然有企业愿意为他提供高薪工作,但赵宗刚依然选择回到部队,他说:“我这一身本领是部队给的,就得用来报效部队,”在部队的召唤下,赵宗刚重新穿上了军装,继续为部队的装备保障工作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一级军士长赵宗刚:没有我修不了的发动机——中新网

0 阅读:51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