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轩叔观察 2025-10-09 22:24:11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无辜笑] 1947年熊德龙出生在印尼一个孤儿院,生父离开,生母无力抚养,襁褓中的他被遗弃在这里,两年后来自广东梅州的熊如淡、黄凤娇夫妇将这个瘦弱的混血男孩带回家,给他取名“熊德龙”。 这对经营小面馆的华人夫妇家境贫寒,已收养了三个女儿,但他们还是咬牙供熊德龙读书,教他说客家话、写汉字,把中国文化一点点灌注给这个金发碧眼的孩子,因为长相和其他孩子不同,他在学校常被欺负,有一次养母黄凤娇直接冲到学校,当着所有人的面护着他。 16岁那年他辍学去海绵厂当搬运工,想减轻家里负担,两年后他察觉到商机,四处借钱办起小厂,养父母甚至卖掉房产支持他,没想到一场大火把厂房烧成废墟,所有心血化为乌有。 他没放弃,拿着父母卖房换来的最后一笔钱,他去了沿海城市,从烟酒生意做起,几年摸爬滚打后转战房地产,生意越做越大,在印尼、美国都建立了产业。 1979年事业刚有起色的他就开始往中国捐钱,养父母常说的那句“我们的根在中国”深深刻在他心里,从那时起到现在,四十多年间他捐了超过4亿元。 1984年他拿出2100万元给嘉应学院建德龙会堂,当时这笔钱能在当地盖好几栋楼,之后他陆续捐建了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华侨博物馆、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这些工程实实在在改变了当地人的出行和就医条件。 他的捐助范围扩展到贵州、云南、吉林,在这些省份建希望小学,让山里的孩子能上学,他还资助过2000多名干部去海外培训,帮他们开阔眼界,2020年他捐了500万设立奖教金,专门奖励梅州的优秀教师,计划持续到2025年。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国庆节,他自掏腰包在洛杉矶办了场盛大的升旗仪式,上万华人赶来参加,五星红旗升起时,两架直升机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横幅从空中飞过,很多人当场就哭了。 事业上他的产业遍及金融、地产、酒店和媒体,1993年他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跟《人民日报海外版》建立合作关系,2001年又在印尼创办了《国际日报》,现在是当地主要华文媒体之一。 这些贡献给他带来不少荣誉,“全球客商杰出贡献奖”、“广东友谊奖”,22个中国城市授予他荣誉市民,8个省份聘他当经济顾问。 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荷兰印尼混血儿,因为被华人夫妇收养,就把中国当成了家,四十多年里,他用4亿多元的捐款和无数实际行动,证明了归属感跟血缘无关,而是来自内心的认同。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懂得感恩的人,血统不重要,心在哪才最重要,给这位老先生点个大大的赞!”   “养父母的善良和爱国心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企业家,好人有好报,这种善意的循环真的太暖心了。”   “四亿啊!这才是实打实的回报,比那些光说不练的强太多了,希望他的故事能让更多人记住饮水思源的道理。”   “在海外搞升旗仪式太提气了!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华人的凝聚力,他是真正在做文化输出,respect!”   “看到他用客家话打招呼那段破防了,说明他心里真的把自己当自家人,这份认同感千金不换。”   熊德龙先生没有中国血统,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含义。您认为是什么力量让他对中国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官方信源:中国新闻社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