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妻子寻女无果,到老乡家歇脚,不经意的交谈间,妇人突然惊呼:“是你

轩叔观察 2025-10-09 22:17:51

1951年洪学智妻子寻女无果,到老乡家歇脚,不经意的交谈间,妇人突然惊呼:“是你啊!当年就是你把孩子留给了我呀!”[无辜笑] 1939年女儿刚满月,战局突然紧张,洪学智接到命令要立即转移,夫妻俩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当地老乡,连一张字条都没来得及留,这一别就是十二年,孩子的脸早已记不清了。 张文到阳曲县时,县委书记看了她的介绍信,建议她去思西村碰碰运气,那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张文挨家挨户敲门,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我女儿手腕上有块胎记,您见过吗?” 第一天没有线索,第二天依然没有,到了第十天,她的布鞋磨破了,脚后跟起了血泡,嗓子哑得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那天中午张文实在走不动了,就敲开一户人家的门想讨口水喝,开门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农妇,端来一碗水后问她找什么人。 张文又重复了一遍寻女的经过,农妇听着听着,手里的碗差点掉在地上:“1939年,满月的女娃,我记得是我从你们手里接过来的!” 原来这位农妇当年确实收留过一个婴儿,但她家里已经有四个孩子,实在养不起第五个,过了几个月她把孩子转给了同村的白银翠,白银翠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把这个女婴当成宝贝养大。 张文立刻跟着农妇去找白银翠,走进院子时,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正蹲在井边洗衣服,袖子挽到手肘,白银翠喊了一声,女孩抬起头,手腕上那块褐色的胎记清晰可见。 张文冲上去抱住女孩,眼泪止不住地流,女孩却有些害怕,往后退了两步,她不认识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女人,只知道养母叫她“醒华”。 接下来的几天张文住在白银翠家里,慢慢跟女儿熟悉,她给女孩讲北京的事,讲她爸爸是个军人,讲家里还有哥哥姐姐,洪醒华听得似懂非懂,但她看得出养母眼里的不舍。 临走前白银翠给孩子收拾了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打着补丁的衣服,她拉着洪醒华的手说:“妈养你十二年,你要记得回来看我。” 洪醒华回到北京后,进了干部子弟学校读书,1967年她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部队医院工作,无论调到哪里,她每个月都给白银翠写信,寄钱寄物。 上世纪70年代洪醒华把白银翠接到北京住了半年,老人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天安门,第一次吃到北京烤鸭,洪醒华的两个孩子跟在后面喊“姥姥”,白银翠笑得合不拢嘴。 洪学智在朝鲜战场得知女儿找到的消息时,正在指挥一场战役,他趁着间隙写了封信,托人带回800元钱给白银翠,那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白银翠用它盖了三间新房。 张文后来也经常给白银翠寄东西,两家人保持了几十年的来往,白银翠去世时,洪醒华请假回山西守了七天灵,按照当地习俗为养母送终。 这个故事在部队大院里传开后,很多人才知道,那个年代有太多家庭经历过生离死别,有的孩子送出去就再也没找回来,有的找到时已经过了几十年,连话都说不到一起了。 网友们感动不已: “看到这段历史真的泪目了,战乱年代革命家庭付出了太多,能够团圆真是奇迹。”   “白银翠老人太善良了,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亲人抚养,这种恩情值得永远铭记。”   “洪醒华后来成为医院院长,还一直孝敬养母,真是懂得感恩的人。”   “那个年代的革命夫妻太不容易了,既要为国战斗,又要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800元在当年可是巨款啊,可见洪将军一家的诚意和感激之情。”   “这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知道,让我们记住革命先辈们的付出与牺牲。”   “两个妈妈都是伟大的女性,一个生而不忘,一个养而不弃。”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这种超越血缘的亲情与感恩精神?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