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句在投资圈流传的调侃,正成为印度市场的真实写

理大国迷雾 2025-10-09 21:39:37

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句在投资圈流传的调侃,正成为印度市场的真实写照。2025年5月,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仅剩3500万美元,同比暴跌98%,甚至比不上孟买一座豪宅的价格。 曾经被国际资本热捧的“未来市场”,如今沦为了外资的“坟场”。 2025年5月的经济数据让印度市场彻底破防。净外国直接投资仅3500万美元的数额,还不够在孟买豪华地段买下一套顶层公寓,这种断崖式下跌背后是国际资本用脚投票的残酷现实。 莫迪政府力推十年的“印度制造”计划,此刻正面临血淋淋的清算。 外资撤离的速度比孟买的雨季洪水还要迅猛,印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2025财年外资撤资规模高达49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20%,几乎吸干了新增投资的血液。 讽刺的是,印度企业对外投资同期飙升至290亿美元,本土资本家都比外国人更急于把资金转移出境。 这种“内外夹击”的抽血效应,让印度金融市场出现罕见的空心化趋势。 那些曾经在IPO市场疯狂认购的国际基金,现在正通过二级市场大规模套现,像极了一群吃完宴席后集体逃单的宾客。 莫迪的“印度制造”梦想碎得一塌糊涂,这个2014年高调启动的计划,曾誓言要在2025年将制造业占比提升至25%,现实却是制造业比重从15.4%滑落到14.3%。 耗资230亿美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最近被悄悄终止,官方甚至懒得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 印度经济就像个先天不足的早产儿,试图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跃入服务业主导的模式,结果就是服务业占比超50%而制造业持续萎缩的畸形结构。 这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操作,注定要付出惨痛代价。 谷歌、亚马逊、诺基亚等跨国巨头都领教过印度税务部门的“天价罚单”,三星被要求补缴6亿美元税款,几乎吞掉其在印全年利润。 印度最大外资来源地竟是人口仅130万的毛里求斯,这个以加密货币交易闻名的离岸金融中心,贡献了印度外资流入的四分之一。 这种资金结构让人怀疑究竟有多少是真实产业投资,多少是短期游资在监管套利。 当印度政府2022年对加密交易开征重税时,超过90%的交易立即转向海外,热钱跑得比兔子还快。 印度营商环境的毒瘤还在不断扩大,摩根大通副总裁曾在社交媒体吐槽古吉拉特邦的种姓歧视严重影响商业活动,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分层,直接阻碍了劳动力素质提升。 目前,仅有3%的印度人具备合格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制造业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东亚国家。 更致命的是僵化的劳工制度,员工获得“终身雇佣”资格后企业难以优化队伍,导致多数企业宁愿雇佣临时合同工也不愿培养长期人才。 这种制度性缺陷使得印度所谓的人口红利,始终停留在纸面上。 做一下对比,越南2024年吸引外资382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实实在在的加工制造业。印尼同年斩获553亿美元外资,重点投向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基础产业。 这些国家靠稳定的制度和透明的政策赢得了投资者信任,而印度却沉迷于地缘政治博弈。 当美国推出“中国+1”战略时,印度以为能捡漏,结果发现产业链转移更多流向墨西哥和东南亚。 特朗普政府计划对印度加征50%关税的威胁,更让印度制造业雪上加霜。 19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靠的是扎实的工业积累和人力资本投入,中国制造业奇迹源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基础设施建设。 印度却幻想通过补贴和口号实现弯道超车,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注定失败。 市场整天把“取代中国”挂在嘴边,却连基本的路灯和港口都建不好。政府热衷开空头支票,却连知识产权保护都做不到位。国家一边伸手要投资,一边又随时准备修改游戏规则。这样的市场再大也只是海市蜃楼。 莫迪政府现在面临的选择题很简单,是继续活在“世界工厂”的幻想里,还是老老实实回去补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的课。 印度有年轻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潜力这不假,但要想把潜力变现,先得学会尊重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不要再想着耗羊毛了。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