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可没成想,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无辜笑] 1621年萨尔浒一战,明军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辽东防线彻底崩溃,朝中大臣你推我让,没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这时一个38岁的广东举人站了出来,此人正是袁崇焕。 他中举后做了知县,因为办事利落被调往兵部,别人避之不及的辽东差事,他主动请缨,有人质疑他一个文人懂什么打仗,他二话不说,独自骑马出关考察了一圈,回来后拍着胸脯说:“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就能守住宁远。” 朝廷实在找不到人,只好让他试试,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八旗铁骑杀到宁远城下,他手里只有一万多人,却不慌不忙,他提前从澳门买来十一门红衣大炮,还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队。 开战那天,后金军队潮水般涌来,他下令大炮齐射,炮弹在敌阵中开花,努尔哈赤从没见过这阵势,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炮弹击中,伤势严重,这一战打得后金元气大伤,努尔哈赤回去七个月后就死了,宁远大捷让袁崇焕成了救世英雄。 1627年17岁的崇祯皇帝登基,年轻气盛想干一番大事,他召见袁崇焕,开口就问:“多久能收复辽东?”袁崇焕想了想说:“五年。”皇帝大喜,当场给了他尚方宝剑,还让他全权负责辽东军政。 他后来私下对部下说:“皇上太着急了,我只是说个大概数字安抚他。”这话日后成了他的致命伤,拿到权力后,他做了几件争议很大的事,他以贪污军饷等十二条罪名,把东江总兵毛文龙给斩了,毛文龙确实有问题,但他的部队能牵制后金后方,这一杀等于给敌人解了围。 为了拉拢蒙古部落,他开放边境贸易,粮食布匹往外运,有些确实到了蒙古手里,也有不少流进了后金,他还私下派人跟皇太极接触,商量议和的事,这些操作在当时看来都是权宜之计,可在旁人眼里就成了通敌的证据。 1629年十月,皇太极玩了个狠招,他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宁远,绕道蒙古地界直扑北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消息传来,京城乱成一锅粥,他带着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程赶回来,在广渠门外跟后金军血拼,自己身上中了好几箭才把敌人逼退。 可皇太极早有准备,他故意放出风声,说袁崇焕早就跟他谈好了,这次是“引狼入室”。 这话传到崇祯耳朵里,皇帝本来就多疑,又想起“五年平辽”的承诺没兑现,越想越觉得有问题,后金军队一撤,崇祯立马下令抓人,罪名就是“通敌叛国”。 消息传出关宁军炸了锅,有个叫程本直的书生上书求情,说愿意替袁崇焕去死,还写道:“满朝都是精明人,只有袁督师是个傻大个。”可惜这些都没用,崇祯铁了心要杀他。 一百多年后,清朝修《明史》时翻出这桩旧案,乾隆皇帝看完卷宗说了句:“袁崇焕是忠臣,被冤枉了。”他下旨给袁崇焕平反,还派人找后人,找来找去,发现袁家断了香火,家里穷得叮当响。 就在这时那颗失踪的头颅真相大白,原来当年有个姓佘的部下,趁乱偷走头颅埋在自家院子里,这人临死前定下家规:子孙不许当官,不许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守墓,佘家人就这么守了三百多年,一代传一代,到乾隆年间已经是第九代了。 现在北京东城龙潭湖公园里,还能看到袁崇焕的墓和祠堂,佘家的第十七代传人还在那儿守着,从明朝守到现在,整整十七代人,这份承诺跨越了明清两朝,经历了四百年风雨。 网友们议论纷纷: “看了真是又气又心疼,为大英雄的结局感到憋屈,也为佘家义士的忠诚感动得不行,这才是真正的忠肝义胆!” “所以说做事不能只埋头苦干,还得让领导知道你的难处啊,袁崇焕就是太实在了,五年平辽这种flag哪能随便立?” “乾隆这事儿办得还挺地道,敢于正视历史,为前朝的英雄平反,这点必须点个赞!” “最可恨的就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和那些没脑子的谣言,毁了多少忠臣良将!说明舆论战自古就很重要。” “佘家守墓三百多年,真的太不容易了!现在还有后人守着吗?想知道墓的具体位置,有机会想去献束花。” 如果袁崇焕没被冤杀,明朝有没有可能守住辽东? 官方信源:明史·袁崇焕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