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就在朱德总司令的孙子被执行死刑的第二天,朱老总的夫人康克清外出参加重要活动。行车途中,她平静地对司机刘国和说:“刘师傅,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我的孙子犯了罪,昨天给枪毙了。”[无辜笑] 朱国华的父亲朱琦是朱德与前妻肖菊芳的儿子,肖菊芳早逝后,朱琦由康克清抚养长大。 1946年经组织介绍,朱琦娶了来自河北定县的赵力平,赵力平最初有顾虑,觉得对方家庭地位太高,但在贺龙等人劝说下还是答应了。 婚后朱琦被分配到铁路系统,从最基层的司炉工干起,一铲一铲往炉膛里添煤,几年后才升为火车司机,赵力平给他生了两个儿子,老大朱全华,老二朱国华。 康克清没有亲生子女,对两个孙子格外疼爱,但朱德对孙辈的要求很严格,大孙子初中毕业后被送到黑龙江农场劳动,二孙子进了工厂当工人。 1974年朱琦病逝,朱国华本有机会调到北京照顾祖父,但朱德直接拒绝了,说自己需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是来伺候老人的,朱国华只能继续留在天津。 1980年毕业后,朱国华进入天津铁路局工作,最初他挺勤快但身份很快在单位传开了,有些领导不敢严格要求他,甚至主动示好,渐渐地朱国华开始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他结识了一些高干子弟,这些人仗着家里的关系在社会上游荡,从1978年起朱国华和几个人合伙,打着能帮人调动工作的旗号接触年轻女性,几年下来,受害女性超过八十人,朱国华本人被认定的罪行包括强奸和强奸未遂多起。 1982年10月朱国华被逮捕,那年正值全国“严打”,各地社会治安问题严重,中央决定从重从快打击犯罪,朱国华被关押八个月后,检察院提起公诉。 法院不公开审理此案,1983年9月18日一审判处死刑,朱国华提出上诉,但三天后高级法院就驳回了上诉,维持原判,9月24日判决执行。 康克清没有为孙子说过一句情,判决下来后,她专程去看望儿媳赵力平,劝她要接受现实,赵力平哭着问,能不能想想办法,康克清摇摇头,说法律面前没有特殊。 朱德从小家境贫寒,母亲钟氏教他勤劳节俭,他早年考入云南讲武堂从军,参加过护国战争,后来去德国留学并加入党组织,又转往莫斯科学习,回国后领导了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长期担任红军总司令。 朱德去世时没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只有满屋子的马列著作,他生前反复强调,所有后代必须从基层干起,不许利用他的名义谋私利。 朱国华的案子过去四十多年了,这件事说明,无论什么家庭出身,犯了法就得承担后果,名人的光环保护不了犯罪的后代,每个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立足。 网友们感慨不已: “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真是没得说,真·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康克清奶奶的格局太大了,心里得多痛,但为了维护法律尊严,一句话都不多说。” “看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既敬佩总司令一家的原则性,也替老人家难过,家教其实很严,但孩子到了社会上,被身边人捧杀、带偏了,最终酿成大祸,这也给所有家庭提了个醒。”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吧,‘严打’虽然雷厉风行,震慑了犯罪,但也造成了冤假错案,不过朱国华这个案子,从披露的细节看,情节实在太恶劣,只能说罪有应得。” “身份从来不是护身符,对比一下现在的某些‘二代’们,出了事家里想方设法平事,更应该学习这种不搞特殊的红色家风。” “最心疼的是赵力平妈妈,失去丈夫又失去儿子,这种打击太大了,还好有康克清这样明事理的婆婆开导她,带着她走出来,两位女性都很坚强。” 大家觉得在如今的环境下,我们普通家庭应该如何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观,防止他们被“特权思想”所腐蚀呢?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