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红军经费从哪来?1945年毛泽东手握一把算盘,流下了眼泪。[无辜笑] 1

轩叔观察 2025-10-09 10:26:23

长征时红军经费从哪来?1945年毛泽东手握一把算盘,流下了眼泪。[无辜笑] 1935年初红军进入遵义城时,面临一个棘手问题,部队需要买粮、买药、买布匹,可手里的银元有限,想发行纸币“红军券”来交易,问题是当地老百姓刚被国民党的废纸票子坑过,谁还敢收。 负责财政的毛泽民想了个办法,红军刚好缴获了二十多万斤食盐,在当时这可是硬通货,他定了个规矩:盐只收红军券,不收银元,兑换比例定得很实惠,一块银元换十元红军券,一元红军券买两斤盐。 这账怎么算都划算,当时市面上盐价飞涨,一斤要两三角银元,用红军券买只要五分钱,消息传开老百姓排着队来换票子买盐,短短几天红军券在遵义城流通起来,粮店、布店、药铺都开始认这种纸币。 红军撤离遵义前三天,专门在城里设了五个兑换点,宣布凡是手里有红军券的,都可以按原比例换回银元,最后统计下来发行出去的红军券基本都收了回来,老百姓没吃亏,红军也解决了采购问题。 这套操作在当时算是创新,用实物做信用背书,让纸币流通起来,既筹到了物资,又没有留下烂摊子,后来红军每到一地,都会用类似的方法推广货币,效果比强行摊派好得多。 除了发行货币,红军还有其他门路,1935年途经云贵一带时,红军和当地彝族、苗族武装做过几次交易,红军用缴获的枪支弹药,换取粮食和银元,有一次用三十支步枪,换了两千斤大米和五百块银元。 在四川西部红军还和藏区商人做生意,红军手里的食盐、药品在藏区紧缺,商人愿意用牦牛、青稞来换,一斤盐能换五斤糌粑,一瓶奎宁片能换一头羊,这些交易虽然零散,但对缺粮的部队来说是救命的。 最困难的时候在1935年秋天,中央红军到陕北时只剩七千多人,连续两周几乎断粮,毛泽东派人找到陕北红军的徐海东,开口借钱,徐海东当时手里总共七千块银元,是整个陕北红军的全部家底,他二话没说,拿出五千块交给中央。 这笔钱帮红军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有了钱就能买粮,部队才稳住阵脚,后来中央红军站稳脚跟,打了几场胜仗缴获了物资,才慢慢缓过来。 还有一笔钱来源比较特殊,1936年宋庆龄通过地下渠道,把孙中山留下的一部分款项转给了红军,具体数字没有公开记录,但据说有十几万元,这笔钱主要用来采购药品和无线电器材,解了燃眉之急。 负责这些财政工作的毛泽民,随身带着一把算盘,他每天要算账,算部队的开支,算物资的兑换比例,算每个地方能筹到多少钱粮,1938年他去新疆工作,1943年被军阀盛世才杀害,两年后遗物送回延安,就是那把用旧了的算盘。 从这些细节能看出,一支军队要生存下来,光靠信念不够,还得有实际的经济手段,红军在长征中创造的这套筹款方法,既有商业智慧,也有政治考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极端条件下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供给体系。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完才知道长征背后的经济战这么不容易,不是光靠走路和打仗,管钱粮的后勤同志才是真英雄,致敬毛泽民!”   “用盐来给货币做信用担保,这经济头脑太厉害了!而且临走还全部兑回银元,这才是取信于民,现在的企业都该学学这种诚信精神。”   “泪目了!最后那段算盘的故事真的破防,兄弟情加上革命信念,那个年代的人信仰和感情都太坚定了。”   “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经费问题’,原来背后有这么智慧又艰难的操作,希望多讲点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比单纯打仗的故事更有启发。”   “毛泽民这样的先烈不该被忘记,他不仅是主席的弟弟,更是一个有原则、有能力的经济专家,可惜英年早逝,痛心!”   看完毛泽民的故事,你觉得什么是今天最值得传承的长征精神?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0 阅读:62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