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直到临终前,依然没有想通一个问题,为什么红军长征数万里,却没有一次中过埋伏呢,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周恩来:如果没有钱壮飞,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在了) 1931年4月25日,南京,夜色如墨。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的大楼里,只有机要秘书钱壮飞还在办公室独自值班。他儒雅沉稳,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正不紧不慢地整理着文件。今晚,他的顶头上司,调查科科长徐恩曾又去上海的花花世界里寻欢作乐去了。 突然,电报机的滴答声打破了寂静。一封,两封……连续六封来自武汉绥靖公署的绝密电报,每一封都标注着刺眼的“徐恩曾亲译”字样。 钱壮飞的心猛地一沉。事出反常必有妖。凭着职业的敏锐,他知道,这背后必有惊天大事。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取出徐恩曾因为嫌麻烦而“托付”给他的密码本,开始破译。 电文上的字一个一个显现出来,如同一个个重锤敲击在他的心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已投诚……请求速派军舰押送南京,三天内可将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机关一网打尽。” 那一瞬间,钱壮飞感到一阵窒息。他太清楚顾顺章的身份和掌握的秘密了——那几乎是中共在上海所有领导人的住址、联络方式和地下组织的全部网络。一旦顾顺章开口,中共中央将遭受灭顶之灾,无数同志将惨遭屠戮。 冷汗浸湿了他的后背,但他没有时间惊慌。他以惊人的毅力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将电报内容迅速记下,随后将电文恢复原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他不能立刻离开,那会立刻暴露。他必须为党中央的转移争取到哪怕多一分钟的时间。 他从容地安排好一切,派自己的女婿刘杞夫立刻乘坐当夜最后一班火车,星夜兼程赶往上海,向李克农和周恩来发出十万火急的警报。 做完这一切,他才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到家中,告诉妻子儿女连夜撤离。在离开南京前,他给那位还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徐恩曾留了一封信。信中,他并未痛斥其背叛,而是巧妙地点出了徐恩曾利用职权贪污敛财、私生活混乱的种种丑事,并警告他:“此事与你我个人都无关系,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这封信,既是决裂,也是一把插向徐恩曾心窝的利剑。他是在赌,赌徐恩曾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和性命,不敢将密码泄露的事情公之于众。 这一夜,彻底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走向。 当周恩来收到钱壮飞用生命换来的情报后,立即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大转移在上海滩的夜幕下悄然展开。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刚刚牺牲不久,党的白区组织损失惨重,此刻绝不能再有任何闪失。 中央机关、江苏省委、共产国际远东局……所有机构和人员被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当陈立夫、徐恩曾带着大批军警特务气势汹汹地扑向各个联络点时,等待他们的是人去楼空的房间和一堆尚有余温的灰烬。 周恩来刚刚撤离,他桌上的水杯甚至还是温的。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大骂徐恩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被吓破了胆的徐恩曾,果真如钱壮飞所料,为了自保,他向蒋介石隐瞒了一个致命的细节——他只报告了顾顺章叛变,却绝口不提自己的机要秘书是中共间谍,更不敢说核心密码早已泄露。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更换一套新的密码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他万万没想到,钱壮飞送出去的,不仅仅是几页密码,更是国民党整套密码的“母本”——编码的规律和逻辑。 这成了国民党在接下来几年情报战中挥之不去的噩梦,也成了蒋介石直到临终前都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为什么他精心策划的数十万大军的“围剿”,红军总能像未卜先知一样提前躲开? 长征数万里,为何从未中过一次埋伏? 答案,就在钱壮飞送出的那份情报里。 红军长征开始后,专门负责情报破译的“军委二局”成立了。凭借钱壮飞提供的编码规律,曾希圣等破译专家仿佛拿到了万能钥匙,国民党军队的电报在他们面前几乎是单向透明。 蒋介石在南昌行营的作战室里刚刚下达命令,几个小时后,这份命令的原文就会被送到遵义小城里毛泽东、周恩来的案头。 兵力部署、行军路线、包围计划……一切都清清楚楚。 红军就像戴着一副可以看穿战场的眼镜。四渡赤水,红军在几十万敌军的重重包围中,一次次地穿插迂回,跳出包围圈,靠的正是这份精准到令人发指的情报。 巧渡金沙江,红军更是提前洞悉了敌军的调动,抢在敌人合围之前,全军安然渡江,将追兵甩在了身后。彭德怀元帅后来回忆说,长征的胜利,情报工作居功至伟,“如果没有情报,我们一天也走不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暗战,钱壮飞是当之无愧的开局者。可惜的是,这位为党立下不世之功的英雄,却未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1935年,红军行至贵州乌江一带时,遭遇敌机轰炸,钱壮飞在混乱中与部队失散,不幸牺牲,年仅40岁。 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正是无数像钱壮飞一样的无名英雄,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用智慧、忠诚乃至生命,为中国的未来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
蒋介石直到临终前,依然没有想通一个问题,为什么红军长征数万里,却没有一次中过埋伏
梨花朵朵映雪腮
2025-10-08 16:38:58
0
阅读:50
用户16xxx62
好文章!最后的结论无比正确!致敬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