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军队要忍耐”的重大决策,财政只管拨六成军费,其余四成由军队自行筹集,那一年有430万军人,总共获得56亿美元拨款,而台湾的军费是98亿美元,日本的军费更是达到240亿美元,海军方面大量老旧型号舰艇不得不超期服役,舰艇状态普遍不佳且失修严重,日本媒体公开放言:“半小时消灭中国海军!”[无辜笑] 当时解放军有430万人,全年实际拿到的军费只有56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同一年,台湾地区的军费是98亿美元,日本投入了240亿美元,人均算下来,大陆每个军人一年只有1300美元,还不到对岸的四分之一。 钱不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装备维护跟不上,海军的情况最严重,很多军舰本该退役却继续服役,舰体锈蚀严重,雷达等电子设备频繁故障,当时有个流传的说法,东海舰队的护卫舰出海训练,经常是拖着一艘备用舰,因为随时可能有舰艇抛锚,1985年日本《军事研究》杂志刊登文章,声称日本海上自卫队“半小时可以击沉中国所有现役军舰”,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当时的差距。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军队开始自己赚钱,1985年9月中央军委和国务院联合下发文件,允许军队从事生产经营和对外贸易,这个政策一出,各军种各军区迅速行动起来。 空军成立了联合航空公司,最初主要执行包机任务,后来逐步开通民航航线,海军组建了海上运输公司,利用军用运输舰队承接商业货运业务,各大军区更是八仙过海,广州军区成立了新时代公司,南京军区办起了金陵饭店,北京军区开了多家实业公司。 基层部队的经商手段更加多样,通讯部队手里有频率资源,就开办BP机寻呼台,当时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寻呼台属于军队,部队的招待所改造成宾馆对外营业,有的还挂上了三星四星的牌子,一些靠近口岸的边防部队,利用地理优势做起了边境贸易,甚至有驻港部队参股香港的房地产项目。 这些经营活动确实赚到了钱,到1997年军队企业总资产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300亿,不少部队用赚来的钱翻新营房、购买训练器材、给官兵发放补贴,有的连队每个月能给战士额外发200块钱,在90年代初期这可不是小数目。 国防部长张爱萍对此强烈反对,他在军委会议上明确表态,军队经商违背了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在“自毁长城”,他质问:“靠做生意发财的军队,打起仗来还会有牺牲精神吗?”这番话当时引起了激烈争论。 中央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93年中央军委下令禁止师以下作战部队经商,1996年禁令扩大到军级单位。但这些措施都只是局部整顿,没有触及根本。 1998年7月22日中央作出最终决定,军队和武警部队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所有企业必须在限期内移交或关闭,这次是动真格的,没有例外,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脱钩工作并不容易,军队经营的企业有2万多家,涉及资产数百亿元,安置人员超过60万,但在两年时间内,这项工作基本完成,一些优质资产移交给了地方国企,部分经营性单位改制,大量小企业直接关闭。 这个决定的效果在后来逐渐显现,军队把精力重新聚焦到战备训练上,国家也大幅增加了国防预算,2000年中国国防预算突破1000亿人民币,此后每年以两位数增长。 海军的变化最明显,1999年首艘052型驱逐舰服役,2003年开始建造071型船坞登陆舰,2012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到2020年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已经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位居世界第二,当年那个“半小时论”早已成为笑谈。 回头看这段历史,军队经商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它在短期内缓解了经费压力,却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真正让军队脱胎换骨的,不是自己赚钱,而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和国防投入的持续增长。 网友们感慨万千: “当年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国家穷,又要发展经济,军队只能自己想办法找饭吃,现在看来问题很多,但在当时可能也是无奈之举。” “张爱萍将军真有远见,一眼就看穿了问题的本质,军队一旦开始想着赚钱,谁还专心练打仗?这是动摇根本啊。” “我小时候就见过我们那的军区开的大酒店,特别气派,当时还觉得当兵的真厉害,什么都会做。现在懂了,那段历史太特殊了。” “56亿对430万人,平均一个人一年才一千多美元,还要维持装备,确实太难了,不说别的,吃饭可能都成问题。” “关键是最后能壮士断腕,彻底刹住这股风气,这就很了不起,从忍耐到强大,这个过程值得我们记住。” 回过头看,您如何评价八九十年代“军队经商”的这段特殊历史?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是防长马歇尔了,他指出,中国军队的作战经验
【4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