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

寒泉漱石鸣 2025-10-07 18:00:16

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首先得弄明白,“雷达锁定” 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雷达屏幕上出现一个光点那么简单。雷达的工作分扫描和跟踪两步,扫描是找出空中有目标,而锁定就是进入了持续跟踪状态,雷达会把主瓣 ——也就是那股占 90% 能量的强电磁波,死死粘在战机身上,每秒能完成 10 次精准量测,不仅能实时掌握战机的距离、方位、速度,还能算出下一步的飞行轨迹,形成闭环控制,就像给战机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这种状态下,火控系统已经完成了导弹发射的所有参数计算,只要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就能顺着雷达指引的路径扑过来。 更要命的是现代导弹的制导技术早就不是单一模式了,全是 “复合制导” 的狠角色。就拿中美俄主流的中距空空导弹来说,比如美国的 AIM-120、俄罗斯的 R-77,它们飞行时会分三段制导:初始段靠载机雷达指令引导,中段用惯性制导自己飞,到了距离目标几十公里的末段,弹上的主动雷达就会自己开机搜索,根本不用载机再持续照射目标,实现了真正的 “发射后不管”。 这就意味着,就算被锁定的战机立刻掉头逃跑,导弹也能凭着自己的雷达追上去,你根本甩不掉这个 “跟屁虫”。而且现在很多导弹还装了多模导引头,比如雷达 + 红外复合制导,就算你干扰了雷达,红外导引头还能盯着战机的发动机尾焰追,简直是 “双重保险”。 有人可能会说,战机不是能做高机动动作吗?比如翻筋斗、横滚、眼镜蛇机动,总能躲开吧?这话搁几十年前或许还有点道理,但现在完全行不通了,核心原因就是导弹和战机的 “过载” 差距实在太大。 所谓过载,简单说就是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过载越大,转弯越灵活。人类飞行员最多能承受 9G 的过载,超过这个数血液会从大脑流走,轻则昏迷重则丧命,所以不管多先进的战机,最大过载都被限制在 9G 左右。 可导弹不一样,它没有飞行员这个 “软肋”,全靠结构强度硬扛,像 R-77 导弹的过载能达到 30G,美国的 AIM-120 甚至能到 50G。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战机以最大幅度转弯时,导弹能以五六倍的灵活度跟上来,你往左边转,导弹能更急地切过来堵你的路,根本不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 所以,就算是歼 - 20 这种机动性顶尖的战机,面对 AIM-120C 的追击,那些花哨的机动动作也顶多拖延几秒,改变不了被击中的结局。 再说说大家寄希望的干扰手段,比如扔箔条、红外干扰弹,或者挂电子干扰吊舱,这些招数现在也基本成了 “安慰剂”。 先说箔条,这东西是靠形成假的雷达反射源骗导弹,但它有个致命缺点:持续时间太短,而且会慢慢减速散开。如果投早了,等导弹飞过来时,箔条云已经被雷达过滤掉了;投晚了,战机还在导弹的视野里,根本骗不过去。 红外干扰弹更局限,它只能骗红外制导的导弹,对雷达制导的导弹来说就是一堆没用的 “小火柴”,而现在多数中远程导弹都是雷达制导,你扔了也是白扔。 那电子干扰吊舱呢?确实,这东西在越战时期立过功,美军用干扰吊舱把 F-105D 的损失率从月均 12 架降到了 4 架以下。但几十年过去了,导弹的抗干扰能力早就今非昔比了。 现代导弹都装了 “频率捷变” 技术,能快速切换工作频率,躲开干扰信号;还有 “自适应滤波”,能从干扰杂波里精准揪出战机的真实信号。 更别提现在的导弹还能通过预警机、卫星的数据链更新目标信息,就算被战机干扰了一时,也能靠着外部信息重新锁定,干扰吊舱那点作用简直杯水车薪。 说到底,导弹和战机的发展早就不在一个赛道上了。导弹不用考虑人的承受能力,能一个劲地堆性能,速度能到 3 倍音速以上,过载能飙到 50G,制导系统能抗各种干扰;可战机呢,既要隐身又要机动,还得保证飞行员的安全,性能提升处处受限。 所以说,真不是我危言耸听,现代空战里,“被雷达锁定” 基本就等于 “被宣判死刑”。歼 - 20 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靠着隐身和先进雷达,在敌人发现它之前就发射导弹,先下手为强,而不是被锁定后能甩掉导弹。 那些觉得战机可以轻松摆脱导弹的想法,大多是被好莱坞电影忽悠了,现实里的空战残酷得多,一秒钟的疏忽就能酿成大祸......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