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看过古装剧里丫鬟端茶倒水的场景,却未必知道,古代大户人家还有一种“特殊丫鬟”。她们住的房间与主子卧室相通,连主子行房时都要全程“待命”,新婚之夜更是连站都不敢站直,她们就是通房丫鬟,一群被封建礼教裹住手脚的可怜人。 通房丫鬟不是普通丫鬟,从“通房”二字就能看出差别:她们的住处要么与主子卧室相连,要么干脆在卧室里隔出小间,目的只有一个,方便主子随时传唤。 这种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到了明清更成了达官显贵家的“标配”,比如《红楼梦》里贾琏的通房丫鬟平儿,最初就是王熙凤特意安排在身边,既要伺候夫妻二人起居,还要满足贾琏的需求,本质上就是主子的“贴身工具人”。 她们的日常有多卑微?单说主子行房这一件事,就藏着无数委屈。按照当时的规矩,主子准备行房时,通房丫鬟要提前半个时辰忙前忙后:先烧热水帮主子擦拭身体,再熟练地帮男主人宽衣解带,连腰带的打结方式都不能错;等主子上床后,还要在床边点上安神香,香的浓度必须刚好。太浓会呛到主子,太淡又达不到助眠效果。 更难熬的是行房过程中,通房丫鬟不能离开,得守在屏风后或床尾,耳朵要时刻听着主子的动静。一旦听到主子喊“递巾子”,必须立刻应声上前,双手捧着干净的汗巾递过去,眼睛却要死死盯着地面,连主子的衣角都不敢看。 要是主子觉得热,还得轻手轻脚地扇扇子,扇风的力度要均匀,既不能让主子觉得冷,又不能弄出太大声响。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南一户富商家里,有个通房丫鬟因为扇风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就被主子罚跪了一夜,第二天还被克扣了月钱。 而新婚之夜,对通房丫鬟来说更是“渡劫”。主人家办婚礼时,她们要跟着忙前忙后,布置新房、伺候新人拜堂,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等宾客散去,新人进入洞房,她们就得守在床边“待命”。 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曾间接提到过这种场景:“新婚夜,婢子侍于床侧,屏息不敢动,唯闻新人语,直至东方微亮方敢退下”。也就是说,通房丫鬟要在床边站一整夜,连呼吸都要压得很轻,生怕打扰主子,更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惹来打骂。 更让人唏嘘的是,通房丫鬟就算付出再多,也难有好下场。她们大多是主子买来的奴婢,没有人身自由,就算被主子“临幸”,也很难获得名分,顶多从“通房”变成“姨娘”,但地位仍远不如正妻。 要是没生下孩子,等主子新鲜感过了,要么被打发去做粗活,要么被卖给其他人家;就算生下孩子,孩子也得喊正妻“母亲”,自己只能当“生母”,连管教孩子的权利都没有。 就像《红楼梦》里的平儿,虽然靠着聪明伶俐得到王熙凤和贾琏的些许重视,甚至能帮着打理家事,但本质上还是个“工具人”。王熙凤防着她争宠,贾琏对她只有利用,她受了委屈也只能自己咽。 而更多没那么幸运的通房丫鬟,比如明代《金瓶梅》里的秋菊,不仅要伺候主子行房,还要被主子随意打骂,最后落得被赶出家门、冻死街头的下场。 其实,通房丫鬟的存在,不过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她们被当作“物品”一样买卖、支配,没有尊严,没有未来,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的需求活。如今再回望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她们的悲惨命运,更该明白:所谓“礼教”背后,藏着多少对女性的压迫;而我们现在拥有的平等与自由,又是多么来之不易! 参考文献 1. 瞿同祖:《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陈宝良:《明清家庭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 沈复:《浮生六记》(中华书局,2018年版) 5.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谷道破裂而死”,其状之惨!1126年冬夜,宋徽宗最宠爱的小女儿,被灌下了几杯烈
【3评论】【32点赞】